在這樣的政治之下,這已經不是蘇軾狂不狂,傲不傲的問題。
divcass=”ntentadv”而是神宗要推行變法,他要掃清一切阻礙的聲音。
“江寧老師,後來呢?”
眾人切急的問道。
雖然有一些對於曆史熟知的。
或者說。
這兩天,不少人惡補了一些關於蘇軾的曆史。
但史料對於蘇軾介紹的太少,而且更多的也是惡評。
至於為什麼?
太多原因了。
不是生前為惡,死後就會惡評。
也不是生前為好,死後就能得到好評。
範仲淹向仁宗為劉太後求情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史官也得按皇家的意思去寫史書。
也正是這一個原因。
大家對於烏台詩案並沒有太多的認知。
哪怕知道。
後麵蘇軾被貶到了黃州,但具體這個過程怎麼樣,眾人也並不是很清楚。
“烏台詩案影響很大,當時神宗一度想處死蘇軾。與之同時,營救蘇軾的也有很多。比如舊黨的一些元老,如司馬光他們。但司馬光原本就是舊黨的領導,當時的神宗對於司馬光他們並不是特彆信任。所以這一些舊黨元老雖然求情,但並沒有多少用。”
“隨後那就是當時的宰相吳充出來為蘇軾求請,因為王安石被罷相了,所以吳充當時是為宰相。吳充與王安石交好,他的兒子還娶了王安石的長女。神宗對於吳充也比較信任,他覺得吳充這個人即不偏袒新黨,也不為舊黨說好話,比較中立,所以就任他為相。吳充說,陛下一直推崇堯舜,不喜曹操。可是曹操都能容下許多質疑他的大臣,為何陛下不能容下蘇軾呢?”
“除了吳充之外,當時的太皇太後曹氏,她聞蘇軾才華,亦為蘇軾求情。並對神宗說,當年仁宗對嬪妃說,吾今又為吾子孫得太平宰相兩人。這兩人,就是蘇軾兩兄弟,你這樣殺了他,真的好嗎?”
“還有一位官員,叫做章惇。他其實是新黨代表人物,他從地方剛剛回到京城,知道蘇軾犯了事之後,第一時間就向神宗求情,希望對蘇軾從輕發落。”
“還有參與審案的大理寺和審刑院,也傾向於輕判蘇軾。”
“當然,更不用說蘇軾的弟弟蘇轍了,蘇轍上書,直接就以他的官職抵消哥哥蘇軾的過失。”
烏台詩案不僅是一場對於蘇軾的案子。
同時。
這一場案子,一係列重大人物卻是先後登場。
眾人想都沒有想到。
蘇軾所犯的案件,竟然讓一係列幕後大佬都跟著為他求情。
“乖乖,這大局麵啊。”
“嗯,舊黨的人為蘇軾求情,中立的人為蘇軾求情,連新黨的人都為蘇軾求情。”
“不隻啊,連太皇太後都為蘇軾求情。”
“哈哈哈,連劊子手都為蘇軾求情啊。”
“哥,那是審判官員,哪裡是劊子手。”
“一樣意思。”
“不過更讓人感動的是弟弟蘇轍,竟然以自己官職抵消蘇軾過失。難怪墨水這麼喜歡蘇轍,有這樣的弟弟,一輩子都值了。”
烏台詩案讓一眾粉絲歎為觀止。
同時他們也更一次佩服蘇軾。
雖然蘇軾確實有些狂,確實有些傲,甚至是確實用他的詩詞諷刺了朝廷。
但……
如果不是這樣的一位百年天才,又哪裡會有這麼多的求情者。
……
“江寧老師,那蘇軾被殺了嗎?”
“我去……”
江寧淚流滿麵:“墨水不是說了嘛,最終蘇軾被貶到了黃州。好像,史書上也有記載。”
“是是是,我們腦袋短路了,確實有記載。不過,這麼多人求情,神宗是心軟了嗎?”
“並沒有。”
江寧搖頭:“儘管這麼多人求情,但神宗還是無比的猶豫。”
“但另一邊,在大牢裡的蘇軾卻感覺命不久矣。當時,他與來送飯的兒子約定,平時隻要送一些菜肉就可以。如果有什麼不測,那就送魚。結果,那天兒子托親戚給蘇軾送飯。親戚不知道蘇軾的約定,就在飯菜裡麵送了魚。蘇軾一看魚,他便知道自己要死了。臨死之前,他便寫了一封信給弟子蘇轍,並交待後事。信裡麵有一首詩,他是這樣寫的:”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這首詩其實也很簡單。
說的是。
這一切隻怪自己。
隻是雖然自己不懼生死,但家裡卻還有妻兒十來口人。
同時以後與弟弟再也不能夠相見。
但哪怕如此。
蘇軾也希望。
如果死後,還能夠與弟弟結為生生世世的兄弟。
這就是最後這一句,與君世世為兄弟。
最後一句一出,一眾粉絲眼框不由得一濕。
“尼瑪……不要這麼感人好不好。”
“弟弟用自己官職想保哥哥,哥哥臨死之前想到的也還是弟弟。”
“是啊,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弟弟是一個好弟弟,哥哥同樣也是一個好哥哥。”
眾人情不自禁的擦了擦眼淚。
江寧也是無比的感慨。
這兩兄弟的情義,幾千年來也沒誰了。
“神宗後來得知了蘇軾寫的信,看到蘇軾與蘇轍兩兄弟的感情,一時也有一些被觸動了。隻是神宗推行變法的勢頭不容有失,神宗仍是猶豫不定。而就在這時,此前被罷相的王安石,聞知蘇軾即將處斬,亦是上書為蘇軾求情。在眾人共同的努力之下,蘇軾入獄一百多天之後,免遭了殺身之禍。”
曆史就是這麼神奇。
原本我們以為的兩個冤家,似乎並沒有那麼希望對方死去。
正如王安石與蘇軾。
雖然蘇軾一直都在諷刺王安石變法。
雖然王安石一直都想將蘇軾貶到地方,遠離權利中心。
但兩人私人之間其實沒有任何一點仇恨。
至此。
在王安石的出麵之下,烏台詩案就此結束。
蘇軾也在此案當中,被貶到了黃州。
並在黃州。
開啟了他的東坡歲月。
是的。
蘇軾與蘇東坡,不是同一個人。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