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種地?”
“對。”
“這樣的人材去種地。”
“沒辦法呀,朝廷又不想重用他,他能怎麼辦?”
“這就是辛棄疾的結局嗎?”
“差不多吧。”
江寧點了點頭。
雖然辛棄疾後麵還有不少故事。
但後麵大都時候是被罷官,或辭官,更或是呆在家裡種地。
所以,江寧要說的,那就是辛棄疾種地的故事。
江寧接著說道:“因為一直得不到重用,同時,隻要辛棄疾一有功勞,很多時候朝廷一係列的諫官就不斷的彈劾辛棄疾。有的說辛棄疾錢財來源不明,有的說辛棄疾殺人如麻,有的說辛棄疾施用重刑。但事實上,對於一位派去帶兵打仗,去剿匪的將軍來說,手段肯定不可能像文官一樣那麼良善。此外一些錢財來源不名,史書上沒有具體指辛棄疾貪汙了哪些錢。但我覺得,這裡或許是辛棄疾在帶兵剿匪的時候,從匪徒那裡奪來的。不過,大部分錢財,辛棄疾是組建了飛虎軍,也就是養了一隻部隊。甚至因為這隻部隊實力太強,原本是辛棄疾組建的部隊,後來還被拉到了中央,到了前線打仗。”
“但不管辛棄疾實力有多強,帶兵的能力有多好,朝廷一直不敢重用他。或者說,朝廷當時一直也還沒有下定決心。所以,辛棄疾便一次次辭官,他回到江西的老家,給自己蓋了一座莊園。並且還給自己取了一個名字,叫做稼軒。稼是莊稼的意思,軒是小屋家園的意思。意思是告訴彆人,以後我就呆在自己家園裡做地。”
“雖然種地很無聊。但是,辛棄疾卻與蘇軾一樣。哪怕辭去了官職,但仍然苦中作樂。哪怕麵對著是田裡的農事,但他依然過得很開心。甚至,他與蘇軾一樣,在種地的時候,寫了許多的詩詞作品。”
講到這裡,直播間一下子熱鬨了起來。
特彆是聽江寧在講辛棄疾的時候說到了蘇軾。
一眾看客來了勁兒:“江寧老師,您竟然拿辛棄疾與蘇軾相比較?”
“在某些方麵,辛棄疾確實可以和蘇軾相比較。”
“江寧老師,彆騙我,在大宋朝,有幾個人能比得了蘇軾?”
“比不比得了,大家可以一起比較一下。”
辛棄疾能不能與蘇軾相比?
這自然是可以的。
要知道。
兩位可是合稱【蘇辛】。
雖然蘇在前,辛在後。
可哪怕辛在後,辛棄疾也沒差到哪去。
……
“比如這一首,《清平樂·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是一首描寫農村風光的詞作。
因為寫得極為簡單明了,所以根本不需要解釋。
眾人隻是一聽,一股無比樸素的農村風光便湧上了心頭。
甚至。
跟著讀,你還會不由得一笑。
正如最後一句。
最喜小兒亡賴,這裡的亡賴可不是什麼流氓不務正業的人士。
小孩子嘛,哪裡有什麼正業,就是調皮搗蛋的樣子。
可是看著看著他們,眾人卻是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的自己。
小時候的自己,不也像他們一樣嗎?
這般賦有農村趣味,而且很有小時風趣,更有畫麵感的清平樂一出,不少人卻是一片叫好。
“嘖嘖,不錯啊。”
“這個辛棄疾果然不一般,能文又能武,頂一個。”
“彆頂啊,兄弟,頂的話江寧老師怎麼給我們繼續講下去。”
“那要說啥?”
“就說,比起蘇軾來還差一點點。”
“哦哦,明白。”
不少人一個機靈,卻是想明白了,一時紛紛說道:“這首清平樂確實不錯,但比起蘇軾先生來,確實還差一點點。”
“嗬嗬……”
江寧微微一笑,也不揭破大家,繼續說道:“那這一首呢。”
說罷。
江寧又是寫了一首詞作。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彆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與第一首的西江月一樣。
這一首仍是描寫農村風光的詞作。
但比之第一首更具有一種新麗脫俗的味道。
閉上眼睛,人們仿佛已經來到了一處稻田邊,一聲聲的哇叫,卻是在耳邊不斷的回響。
“不錯,不錯。”
“哥,記得台詞。”
“哦哦,對對對,雖然寫得還可以,但比起蘇軾來,還是差了那麼一點點。”
眾人聽得意猶未儘,隻想江寧多講一些辛棄疾寫的詞。
“那這一首呢。”
江寧繼續微笑,又寫了一首。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儘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要說宋詞。
名家有不少。
但不管是蘇軾還是辛棄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