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不解的問道。
divcass=”ntentadv”“好像是黃獅子舞是帝王舞,普通人不能跳。”
“原來這樣。後來呢?”
“再後來,王維經過此事就對官場有一些厭倦了,他向往隱居生活,不想再當官了。但結果安祿山造反,安祿山將王維給抓了起來,並讓王維給他們管理宮庭樂官。王維原本是不想的,但他隻要不答應,他知道這一些宮中樂人都可能死去。所以,他便答應了。而後來,安史之亂結束了,王維因為給安祿山當過差,又被人抓到了把柄。還好他弟弟出麵求情,這才得到寬恕。”
不少人從各個方麵找到史料,向大家講解著王維。
一眾網友聽著王維的人生。
再結合王維寫的這一些詩句,卻是更能夠感受到王維內心的想法。
同時對於王維的佛係,也有了更為全麵的理解。
“難怪王維被稱作詩佛。”
“變故太大了,心境也會發生極大的改變。”
“沒錯,而也正是這樣的經曆,這才讓王維的心境變得古井不波,令人神往。”
眾人不斷的議論著。
……
“我去,6000萬粉絲了。”
央視節目之後,江寧的快抖帳號迎來了一波瘋狂關注。
哪怕不需要江寧宣傳。
這會兒。
江寧的粉絲量,卻是直接破了6000萬。
哪怕就是江寧。
當看到6000萬的粉絲量,江寧也是暗自咂舌。
要知道。
快抖平台超過5000萬的主播本來就不多。
哪怕就是有。
一大堆也是公司團隊,甚至不少還是上市公司。
作為個人帳號的,江寧是唯一的一個。
這還不隻。
最最讓人不敢相信的是。
江寧的快抖帳號屬性,還是文化教育類。
要知道。
這文化教育類雖然漲粉比較容易。
但一到1000萬粉絲之後,那就基本上漲不上去了。
之所以漲不上去。
那就是。
很多人雖然覺得教育重要。
但也有相當大的一部分人,並不完全相信文化教育類的主播。
或者哪怕會刷到這一些,他們也認為,真正要學習文化,那得到線下。
或者是到權威的專業媒體電視台。
比如央視什麼的。
可現在。
江寧不但突破了1000萬,而且現在還奔到了6000萬上去了。
這不。
江寧破6000萬粉絲,亦是成為了快抖裡麵一件大事。
不少主播,不少媒介,他們還特彆報導了這一事,蹭了一波流量。
不過。
就在江寧感歎之間。
一眾網友看到江寧上線了,卻是紛紛給江寧發了私信。
“江寧老師,都上線了,趕緊開直播。”
“對啊,江寧老師,還偷偷上線不告訴我們,都上線了,與我們聊會唄。”
“江寧老師,6000萬粉絲都破了,7000萬還會遠嗎?”
看到這一些私信,江寧有一些尷尬。
這快抖,真應該推出一個隱身的功能啊。
要不然。
偶爾上線刷個視頻,都被彆人給發現了。
還好快抖有屏蔽瀏覽記錄的功能。
要是讓人發現自己刷的都是一些美女啥的視頻,那樂子就大了。
江寧心想著。
以後要搞個小號,不然被發現了真不太好。
不過現在被發現了,江寧隻好打開了直播:“好啦好啦,彆鬨了,開播了開播了。”
“哇,江寧老師,您果然在線啊。”
“都被你們發現了,我能怎麼辦?”
“哈哈哈,既然如此,繼續啊。”
“繼續啥?”
“講大唐詩人啊。”
“昨天講了劉禹錫,還有嗎?”
“有是有,不過今天沒有準備。”
“就要你沒有準備,準備那就太俗套了,還是喜歡你想到哪裡講到哪裡。”
“那行。”
這也是江寧喜歡的一種方式:“那我們繼續講,這一次講誰呢,講一位劉禹錫的好基友。”
“劉禹錫還有好基友?”
“當然有。”
江寧點頭:“古代其實有很多的詩人是相互認識的,甚至有很深厚的友情,這就像我們一樣。這一些詩人雖然是曆史人物,但卻並不是孤獨一個人存在的,他們的人生是相互交織在一起。比如王維與孟浩然,王維與賀之章,王維與李白,李白他的小迷弟杜甫……他們都認識。又比如,現在的劉禹錫與柳宗元。”
“柳宗元,好像這人也是二王八司馬事件當中的一位。”
“對。”
江寧點頭:“這位柳宗元與劉禹錫一樣,也參與了改革,同樣也被貶為了司馬。”
“江寧老師,那柳宗元也寫詩嗎?”
“柳宗元寫得詩比較少,我隻記得他寫的一首《江雪》。”
“能講講這一首詩嗎?”
“講是可以講,不過,現在講的話,大家對於柳宗元不太了解,可能不是特彆能夠理解這一首詩的意思。所以,要講這一首詩,還得先從柳宗元的生平開始說起。”
江寧整理了一下語言,說道:“柳宗元與劉禹錫是同科的進士,所以他們很早的時候就認識了。因為他們誌向都很遠大,同時年齡又差不多,一時兩人結成了很深的友誼。後來,兩人都參與了改革。但改革隻有一百多天,他就失敗了。隨即,柳宗元與劉禹錫一樣,也被貶到了地方。”
“雖然被貶到地方期間,但柳宗元卻十分關心百姓的疾苦。此時大唐已經不再是盛唐,進入到了中唐。與盛唐不一樣,經過安史之亂,中唐時期整個社會一係列的矛盾開始不斷的爆發出來,一眾老百姓過得也不是特彆好。一次,他在永州碰到了一個捕蛇的人。”
“據說,永州的野外出產一種奇異的蛇,它黑色的質地白色的花紋;這種蛇碰到的草木全都乾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沒有能夠抵擋蛇毒的辦法。然而捉到後把它晾乾用來做成藥餌,可以用來治愈麻瘋、手腳拳曲、脖腫、惡瘡,去除壞死的肌肉,殺死人體內的寄生蟲。起初,太醫用皇帝的命令征集這種蛇,每年征收這種蛇兩次,招募有能力捕捉這種蛇的人,抵他的賦稅。永州的人都爭著去做捕蛇這件事。”
“可是,柳宗元碰到的這位捕蛇的人卻說,他家祖上三代都在捕蛇。但因為捕蛇這件事十分的危險,隻要一被咬到,就可能死掉。也因此,他的祖父以及父親都因為捕蛇,最後死在了蛇毒之下。而他捕蛇已經有十二年,也好幾次險些喪命於蛇毒當中。柳宗元聽到之後就很同情他說,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可以和當地的官差商量一下,恢複你的稅賦,以後你就不要去捕蛇了,也就不要再冒生命危險。可這位捕蛇者一聽,連忙說,司馬大人,您如果想幫我,那就應該讓我繼續捕蛇,而不是讓我不要捕蛇。”
這個故事。
來自於柳宗元的經典散文,捕蛇者說。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