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寄一聲呼號,旋即便自陷入一陣恍惚。
一旁的欒布、韓頹當二人,倒是沒察覺到酈寄的異常。
隻嘿笑著走上前去,來到劉榮所在的巨大堪輿前;
發現劉榮的目光,居然是落在堪輿上,那條標注為‘高闕’的東西向關隘,二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眉頭皆不由分說的皺了起來。
“陛下,有意圖謀高闕?”
對於劉榮此時所展露出來的意圖,榆侯欒布頗有些擔憂。
不同於‘賣友求榮’的曲周侯酈寄,以及父祖判漢降胡,自己又再度降漢——身上明明留著純粹的華夏血脈,卻被定義為‘匈奴降將’的弓高侯韓頹當;
欒布過往這將近八十年的人生,說不上困頓,卻也完全可以稱之為:波瀾壯闊。
始皇帝年間,欒布出生於梁地,與彼時,同樣隻是個平民的彭越私交甚篤。
欒布幼時家貧,卻也幾乎不曾受饑挨餓——為了討活計,欒布自梁地東遊,去了當時天下聞名的‘富庶之地’:齊地,給一戶酒家作傭工。
期間,尚還隻是平民的彭越因罪被秦廷通緝,不得已落草為寇,於巨野一帶打家劫舍。
欒布卻不慎被人擄走拐賣,賣去燕地做了奴隸。
期間,欒布的主家——也就是擁有欒布的奴隸主,意外與人結下了生死仇怨。
欒布雖委身為奴,卻也覺得主家對自己不錯,便舍出命去,替主家報了仇。
此事,在那時的燕地,也是好生引發了一場轟動。
而當時,時間已經來到了始皇駕崩,二十即立,陳勝吳廣起義大澤,天下群雄並起的二世秦二世元年。
有陳勝吳廣起頭,天下各路豪傑紛紛響應,原本被秦所滅的六國,也很快爭相‘複國’。
如何‘複國’的呢?
在大澤鄉吹響反秦的號角之後,陳勝自立為楚王,建立了‘張楚’政權。
而後,為了團結天下人——尤其是團結故六國百姓、激發全天下人的反秦信念,陳勝決定:先將曾經的六國領土,從秦廷手中打下來!
打定主意,陳勝便派出大澤鄉起義的發起者之一,老家陳留的小老鄉,在起義過程中堅定擁護自己的小弟武臣,率軍攻略趙地。
也正如陳勝所預料的那樣——聽說武臣所率領的軍隊,是大澤鄉起義的領導者:楚王陳勝派來,打算將趙國從秦廷壓迫下解救出來的‘王師’,原趙國百姓,或者說是趙人,一致決定推舉武臣為趙王。
有了這次的成功先例,趙王武臣也有樣學樣,派出麾下大將韓廣攻略燕地。
不出意外的,韓廣也隨之被廣大燕國百姓,共同推舉為了燕王。
差不多也就在韓廣被推舉為燕王時,奴隸欒布為主家報仇雪恨的故事,便傳遍了燕國大地。
聽聞此事,燕王韓廣麾下將領:將軍臧荼,對欒布‘知恩圖報’的德行非常欣賞。
於是親自向燕王韓廣舉薦欒布,讓欒布做了都尉。
就此,梁國農家子弟出身,去齊國給人做傭工,又被賣去燕國做奴隸的欒布搖身一變,成了反秦義軍之一:燕軍的將領。
次年,也就是秦二世二年,趙將李良暗中降秦,並按照和秦將章邯的約定發動兵變,暴起而殺死趙王武臣!
趙王暴斃,趙國上下一片混亂,章邯也趁亂東進,斬殺項梁,攻破邯鄲,並一路追擊逃亡的趙國軍隊。
趙王死,邯鄲破,趙軍危。
萬般危機之時,趙相張耳、大將軍陳餘二人,決定扶立故趙國王族之後:趙歇為王,以安人心。
以此同時,張耳假借趙王趙歇之名,向天下各路義軍求援。
最後,便是率領幸存的萬餘趙軍,帶著新立趙王趙歇東走,卻終還是被困在了巨鹿,固守待援。
巨鹿之戰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
——章邯連戰連捷,所過之處,反秦義軍可謂是觸之即死、碰之即王。
所以,當章邯大軍兵臨城下,圍困固守巨鹿的趙王趙歇、趙相張耳等,其餘各路聯軍都自顧不暇,紛紛堅壁營壘,唯恐秦軍向自己攻來。
各路義軍都自顧不暇、自身難爆了,自更不可能派兵救趙,以解巨鹿之圍了。
這其中,就包括被燕王韓廣派出,率軍救趙的燕將臧荼,以及都尉欒布。
之後的故事,自然是喜聞樂見的: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一戰而絕嬴秦氣數,天下各路義軍士氣大振!
而燕將臧荼、燕都尉欒布,自也就此折服於霸王在巨鹿城下的風姿,跟隨項羽一路西進,一同入了關。
而後,秦三世而亡,項羽以義軍統領的身份,分封各路義軍將領為諸侯。
其中,原燕王韓廣,被封為遼東王。
而燕將臧荼功勳卓著,被項羽封為燕王,取代了曾經的君上。
曾經的部下,搶走了自己的‘燕王’頭銜,自己又去了鳥不拉屎的遼東,做個勞什子遼東王,韓廣自然是一萬個不服。
於是之後不久,燕王臧荼便發兵殺死遼東王韓廣,吞並了所謂的‘遼東國’。
至於欒布?
本就深受燕王臧荼欣賞的欒布,自然就此做了燕國大將。
兩年後,即漢三年(公元前204年),天下格局又是一番天翻地覆。
——曾經的各路諸侯,或主動、或被動的與漢王劉邦聯合,與楚王項羽戰爭不休。
楚漢爭霸,真正進入最後的白熱化階段。
為了不斷壓縮項羽麾下楚軍的生存空間,漢王劉邦派出大將韓信,先後擊殺趙王趙歇、代王陳餘,平定趙、代兩國之地。
說是平定,其實就是把不聽話、不願意和自己結盟的兩個諸侯王殺了,然後封了聽話的自己人做王。
代、趙歸於漢,一衣帶水的燕國,自然就成為了韓信——或者說是漢王劉邦的下一個目標。
隻是漢家的使者才剛把勸降書送去,燕王臧荼便光速滑跪,望風而降。
至此,項羽曾經分封的十八路諸侯,除去漢王劉邦外,餘下十七路諸侯,或降或亡,幾儘歸漢。
先是關中的雍王、塞王、翟王,早在劉邦北出漢中,還定三秦時,便被納入了漢室版圖。
——還定三秦的‘三秦’,指的就是雍、塞、翟三王。
及燕、代、常山、遼東四國——遼東為燕王臧荼吞並,代國、常山國由張耳合兵為趙。
且此二人,先後歸漢。
再算上反複橫跳,最終被殺的魏王魏豹,被項羽斬殺的韓王韓成,被策反降漢的九江王英布;
秒跪降漢的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以及名義上屬於項羽陣營,卻始終‘中立’,不曾出兵參戰的臨江王共敖;
還有在家族內部合並,最終統一為田氏齊國的膠西、濟北、齊三國……
掰著指頭算下來,項羽所分封的十八路諸侯,除漢王劉邦外,隻有臨江王共尉一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