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華夏絕大多數時間、絕大部分王朝時期,冷兵器時代的個人軍功,不外乎先登陷陣、斬將奪旗四大項。
除了這四項,便是平平無奇的斬首了。
而這四種戰場上的個人重大立功表現,卻是分彆對應四種不同局麵下,所達成的四項成就。
比如陷陣二字,便是在雙方擺開架勢、陣型,要正麵硬剛的時候,突入敵軍陣列造成破壞——破壞敵方陣型,打擊敵方軍心士氣,從而為我軍創造難得的戰場優勢。
再如斬將、奪旗兩項——前者是單殺敵方主將,讓敵軍群龍無首,陷入混亂,後者則是奪取軍旗,讓敵軍人心渙散,軍心士氣大亂······
不難發現,先登陷陣、斬將奪旗四項重大立功表現,除先登以外的三項,基本都要求對敵人的軍心士氣造成打擊,也就四對敵人造成精神打擊、魔法傷害。
——陷陣,就是深入敵人陣地浪嘛!
——斬將,就是光明正大的斬首行動嘛!
——奪旗,就是騎在敵軍護纛營頭上拉屎嘛!
主打的就是一個侮辱性極強,傷害性也不小。
但與此三者相比,先登,確實實打實的為本方創造優勢,甚至勝勢,且絲毫不‘風光’的一項。
先登,顧名思義:在攻城戰中,率先登上城牆者。
但與後世人所理解的‘字麵意思’所不同:先登,除了要求兵士登上城牆外,還要在城牆上站住,彆被城牆上的敵方守軍推下城牆的同時,為身後源源不斷爬上牆頭的戰友們,爭取到足夠多的時間。
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先冒著城牆上飛竄而下的弓羽箭矢、壘石滾木,登上牆頭!
然後,將那一到兩名守在牆垛前的敵軍搞死——至少也得將其擊退。
而後自牆垛跳入,占據牆垛前的防守位置,不讓敵軍守卒繼續在牆垛前的防守位置,朝正在登城的戰友們仍壘石、滾木,撒金湯、射箭。
防守位置被你占據,防線出現漏洞、缺口,敵方守軍必然會對你發起圍攻。
這時候,你就需要在敵人的圍攻下,掩護一個又一個戰友登上牆頭,然後和自己一起,為後續更多戰友登上牆頭,創造有利的條件。
這,便是先登。
一人先登城牆,而後掩護戰卒次第登城,以在城牆上形成‘據點、並使這場攻城戰由此而走向勝利的那個人,便為:先登之功。
而在先登陷陣、斬將奪旗這四個個人重大立功表現中,先登排在陷陣前、斬將、奪旗後,排第三。
明白先登這一大功的含金量,其實就不難得出結論:在攻城戰中,能在敵方駐守的牆頭形成據點,究竟有多麼重要。
蓋因為一人先登,就意味著據點形成,而後這個據點就會被不斷擴大、登上牆頭的我方將士就會越來越多。
戰鬥形式,也將從先前的城池攻防戰,轉變為牆頭上的白刃肉搏、陣地爭奪戰。
眾所周知,城池攻防戰,攻城一方的戰損通常能達到守城一方的至少三倍,且攻城至少需要有三到五倍兵力,才能算是雙方勢均力敵,打得有來有回。
而陣地爭奪戰,則是刀刀見肉,雙方兵力對等才是勢均力敵,兵力優勢那就是能直接化作戰場優勢。
所以,一場城池攻防戰中,以先登者為功之罪,受封賞最豐厚。
而今日,高闕之戰打響,卻是和通俗意義上的城池攻防戰有所不同。
——郅都所率領的先鋒大軍,先是自博望城西出!
在博望位於南、高闕位於北,且二者之間有大河相隔的前提下,先鋒大軍卻是繞了個大大的‘c’字,一路潛行至高闕。
待兵臨高闕城下,也同樣不是光明正大的發起正麵進攻,而是趁著匈奴人守備鬆懈,牆頭防禦力量薄弱的機會,先派斥候精銳以繩索攀登上牆頭,將牆頭上僅存無多的匈奴守軍——或者說是匈奴哨兵依次清理。
而後,又是上千人登上牆頭,在戰鬥真正開始前,率先達成‘先登形成據點’的戰場目標。
等匈奴人反應過來時,牆頭基本已經被先鋒大軍所掌控,戰鬥性質也不再是城池、關隘攻防戰,而是成了陣地爭奪戰。
而且,戰鬥爆發時,陣地是掌握在郅都所部先鋒手中,遭遇夜半襲擊的高闕匈奴守軍,反倒成了主動進攻的一方。
“不可能!”
“絕對不可能!”
“這些漢人,怎麼可能在這種天氣,悄無聲息的出現在高闕!”
“——這些漢人,怎麼可能在這凜冬,順利來到高闕!!!”
“不可能!!!”
高闕內三百步,看著遠方,已經被漢軍占領的高闕城頭,以及城頭越來越多的漢軍將士,呼延當屠目眥欲裂,更驚的六神無主。
怎麼可能!
漢人,怎麼可能真敢打高闕!
尤其這般天氣,漢人,又怎麼可能真把軍隊,順利送到高闕?!
戰鬥驟然爆發,呼延當屠作為主將,最應該做的,其實是儘快穩定軍心,並儘快鼓舞士氣,爭取將高闕牆頭奪回,將漢人趕下城牆。
城池攻防戰中,絕大多數守軍主將,也都是這麼乾的。
——敵人先登,據點形成,城池攻防戰變成陣地爭奪戰,那就集中兵力先滅敵方在牆頭上形成的據點,把地方逆推回城牆之外,讓戰鬥性質再度變回城池攻防戰。
隻可惜,呼延當屠,是一名匈奴將領。
即便奉令駐守高闕多年,呼延當屠也從未想過有朝一日,高闕居然真的會爆發一場攻防戰。
尤其去年之前,河套還在草原遊牧之民的掌控,屬於絕對意義上的匈奴版圖,而高闕,則僅僅隻是隔斷慕南與河套,謹防河套地區對慕南右賢王部,以及單於庭本部不利的內部關隘。
高闕真正成為漢匈前線、匈奴邊防關隘,才不過一年多時間。
最主要的是:在呼延當屠這樣的匈奴貴族、遊牧民族將領認知中,城池攻防戰,真的是有些超綱了。
——草原上,哪曾有過兩個部族之間的爭鬥,會打成城池攻防戰?
草原上又哪來的城池?
兩個部族之間發生爭鬥,除了一邊倒的部族營地被衝擊外,正麵戰場對峙,幾乎隻有兩種情況。
要麼,兩個部族碰一下子,其中一方覺得自己好像不是對手,於是便開始在戰場上迂回,更或直接就是逃跑。
而另一方則根據需要,來決定是否追擊。
如若戰前,本就是打算爭個高下,教訓一下對方,又或是因某片草場、水源的歸屬而發生爭執,那多半就不會追。
畢竟勝負已分。
唯獨雙方有什麼解不開的仇怨,亦或是雙方爭奪的資源,必須以其中一方被消滅來決定最終歸屬,亦或是優勢方想要吞並對方,才會發生一方逃跑,另一方追擊的情況。
這是一種情況:一方逃,一方追或不追。
另外一種情況,則是兩方都不逃、都殺紅了眼。
這種情況下,那無論是正麵衝陣,還是迂回纏鬥,都會無比的慘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