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又一歲秋_朕這一生,如履薄冰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528章 又一歲秋(1 / 2)

單於庭西征歸來,不知帶回了西域,乃至中亞地區的稀罕物件。

同時,也按照離去時的約定,帶回了秋天。

——秋天。

草原遊牧之民最富足、最安逸,同時也是漢家躬耕之民,一年當中最忙碌的時間節點。

農忙,農閒,雖然隻是一個籠統寬泛的概念,卻也不是不能按照農民的勞動強度,來細分出幾個時間段。

比如春天,農民說是忙著播種、春耕,但實際上,也就是忙最開始那幾天。

種子播下去了,再灌溉一下,然後就隻需要守在田頭,等作物幼苗毛頭,便可安下心來。

隨後的兩個月,雖然也屬於‘農忙’時分,但忙的程度十分有限。

除了早已形成約定俗成的時間節點、水量的灌溉之外,農民在這段時間需要做的,也就是除除雜草、抓抓害蟲。

這些事,根本不需要一個成熟的壯年農民去操勞——隨便幾個孩童,就能在玩耍間代勞。

真正值得農民操心的,時水資源的搶奪,以及按時按量的灌溉。

真正意義上的‘農忙’,其實是秋收,以及秋收前的最後衝刺。

在這‘就差最後一哆嗦’的關鍵時刻,農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的緊張起來。

畢竟後世學子終生一考,決定的不過是未來好壞。

而對農民——尤其是封建時代的農民而言,一年的收成好壞,卻是直接關乎未來這一年,家裡會不會有人餓死、會不會有娃兒被賣給富戶為奴婢,甚至於血脈能不能穿延下去的大事。

所以,哪怕知道這麼做沒有意義,每年的這個時候,農民們都總是會不由自主的,找來自己能找到的最富經驗、最富知識的老者,來幫自己預估今年的收成。

哪怕得到老者‘今年收成不錯,是個豐年’又或‘你今年種地種的不錯,收成能比彆家多些’之類的正麵評價,農人們也不敢有絲毫懈怠。

灌溉、除草,甚至於祭祀先祖、神明——可謂是無所不用其極,所求不過有個好收成。

過去這些年——乃至於過去千百年,華夏民族的底層民眾,幾乎都是這麼過來的。

但今年,或者說是最近幾年的關中,秋收前後的氛圍,卻是前所未有的輕鬆了不少。

農人們有條不紊的忙活著,雖然本能的抱有期待和忐忑,卻無疑鎮定了許多。

老者們不再被後生晚輩找上門,也不坐立難安的主動走上田間地頭,去指點江山了。

就像是完全不擔心、十分篤定今年,乃至每年都是大豐收般,悠哉悠哉的坐在老樹根下納涼,再與二三老友說笑一陣,享兒孫繞膝之樂。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

當然不是因為漢家的農民,真的已經做到‘年年無條件豐收’的史詩級成就。

而是如今漢室,尤其是關中地區的農民,不再被每年秋天的秋收,一言而絕未來一整年的生死了。

遠的不說,就說十年前,先孝景皇帝才剛即位的時候。

太宗孝文皇帝駕崩所帶來的哀傷氛圍,仍舊在天地間久久不散。

朝堂內外,則是對故去的太宗皇帝歌功頌德——甚至早在當時,就已經出現了關於‘孝文盛世’的鼓吹。

天下弄人都感謝、感激太宗皇帝,或許有些言過其實。

但關中地區,人人都對太宗皇帝感恩戴德,根本不容許有人詆毀、汙蔑太宗皇帝,自家完備但凡有絲毫不敬,就要立刻抬手大罪,卻是沒有半點誇張。

那是華夏封建曆史上,第一次出現盛世之相。

每個人,都為自己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而感到慶幸和自豪。

但在這盛世的表象、在那美好的天空之下,卻仍有一些陽光無法播撒到的角落,被底層民眾的血淚所侵染。

如某個農民,在太宗皇帝輕徭薄稅、與民休息,巧立名目賜爵,三不五時賜下酒肉、布帛,間歇性免除農稅,日常性免除勞役的仁厚統治下,日子過的不說是有聲有色,也起碼是越來越有盼頭。

長達十幾二十年的安定,讓這個農民從最開始,一窮二白,吃了上頓沒下頓,骨瘦如柴、手腳無力的模樣,逐漸成長為了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農民。

家裡的百畝良田,能承擔整個家庭的日常口糧,以及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開銷——不說頓頓飽,也是每頓都能吃個七成飽。

老農感謝先祖,感謝上蒼,更感謝帶來這一切美好生活的太宗孝文皇帝。

直到有一年,秋收。

無論是經驗老道的老者,還是官府派下來視察的農稼官,都說今年是個豐年。

而且是大豐收!

老農滿懷期待,充滿乾勁,將田裡的粟廟照顧的極好,比照顧新媳婦還細心!

結果到了秋收那天,明明一切都預示著豐收,但當老農眉眼含笑的將收割好的粟堆在一起,卻本能的皺起了眉頭。

——怎麼這麼少?

下意識看向左右,與自家田畝相連的領居家田地,卻是一眼就能大致估算出:大家夥確實都是大豐收。

唯獨老農的收獲,少的著實有些詭異。

帶著最後的僥幸,老農將收割的粟全部稱量,懸著的心也終於死了。

二百石出頭。

距離關中的糧產平均線:每畝三石,足足少了近三分之一!

老農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開始瘋了似的否定這個現實。

找官府報官,卻被前來查探的差役,明確告知沒有被人盜割的痕跡。

懷疑量具,卻被那冷臉稅吏毫不留情麵的罵了個狗也淋透,也當麵看到鄰居家、同鄉家的米糧,量出來的數字都非常喜人。

不等老農從呆愕中回過神,三十稅一的稅率下,自家七石的農稅已經被稅吏取走。

口賦也被折算成了幾石糧食,一並被取走,隻給老農一家,留下了不到二百石糧食。

再苦再難,日子也總得過下去。

老農不得不強打起精神,將這二百來石的糧食帶回家。

家中,自己和老妻,外加兩個幼子、三個還沒出嫁的女人,總共七口人。

雖然有心多留些,但家中那個被當作糧倉的偏房,最終卻隻塞下五十石糧食。

老農無奈的歎了一口氣,帶著剩下的一百五十石糧食,找到了當地最仁義的糧商。

不料那糧商卻說:今年大豐收,糧食賣不上價,隻能按照每石四十錢的價格收糧。

老農想不通,今年怎麼會是大豐收。

至少老農完全沒有感受到,今年是個大豐收。

但老農沒得選,更不敢往深處想,深怕自己被殘酷的現實所打倒。

一百五十石糧食,按照每石四十錢的價格,總共換到了六千錢。

其中還有小半三銖莢錢,卻已經是收糧的糧商中,給錢給的最公道、最厚道的了。


最新小说: 顛覆三國:打造神級鐵衛軍 東西晉演義 小美人她夜夜撩,病嬌集體急紅眼 剛穿八零,資本家小姐要買我老公 存活於病態的世界 男女之間的那些事 cos真人我成了忍界魅魔 血影騎士團惡魔禮讚 從帝王引擎到超越之王 明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