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出去好幾次的曾靜此時又回來勉強聽著,龔宇說完,曾靜立刻喝道“你此時才知道均田地是對的麼?”
龔宇翻了翻眼,卻沒搭理曾靜,“將軍定然明白土改會遭到何種反撲,此時急不得。非得一村一村的乾。有時候逼得士紳造反,乃是必須。將軍若是想在此期間守住江寧,的確不易。放棄也沒什麼不好。若是不想放棄,大概隻有一個辦法。”
“什麼辦法?”韋伯趕緊問道。
被韋伯搶了先機,孔不更目光灼灼的盯著霍崇與龔宇,支棱著耳朵聽。
龔宇在霍崇中間拿出來的簡易地圖上指了指,“將黃河挖開,使得黃河北歸。黃河不適合船渡,乃是天險。隻要黃河北歸,朝廷難以南下。黃河以南儘由將軍馳騁。黃河北歸乃是幾百年來的大事,將軍殺雍正在前,使得黃河北歸在後。天下士紳便是有了反意,也會畏於天威。得先掂量一下自己的輕重。些許遲疑間,當可給將軍三年時間。那時候將軍先奪下河南,兩淮在手,與江寧呼應。江寧當可安然無恙。”
便是一直反對龔宇的曾靜,聽到這裡也差點把眼珠子從眼眶裡瞪出來。韋伯與孔不更難得的瞪圓了眼睛,嘴都嚇到合不攏。
霍崇到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心中更是高興。龔宇這家夥的思路雖然跳脫,卻是極為有效的手段。要是想解決問題,他的辦法還真是最好的。
不過霍崇也已經明白了為何曾靜對龔宇的評價如此之低。以曾靜的心胸,的確沒辦法與龔宇相提並論。雖然霍崇很欣賞龔宇,卻一點都不討厭曾靜。因為曾靜對於均田地的意願是出於‘道德’。
不管是因為見識過世態炎涼,或者是自己親人被這世道折磨到死,又或者是對人民群眾的痛苦充滿了同情。總之,曾靜是以一種道德層麵的堅定態度認同均田地。
龔宇就沒有這樣的態度。曾靜的均田地在龔宇這樣的層麵看,並無可取之處。因為付出太多,收獲幾乎是負麵的。而且還存在一個無法持久的問題。
然而龔宇這樣的家夥也不是完美的。如果龔宇是完美的,孔不更與韋伯早就拉著他一起來見霍崇。
雖然龔宇提出的建議很好,卻必須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姑且不說有多少人能真的認識到龔宇的謀略有多麼正確。就算是能理解到這些謀略的好處,對於任何掌握實際權力的人來說,龔宇這種人存在於體係內,都有反客為主的意思。
畢竟,這個時代就是一個不經營的時代。在文化特點上已經是要吃下麵人血肉。而不是掌權者自己一路向前,披荊斬棘篳路襤褸為跟隨他的人開辟出一條道路的時代文化。
見霍崇不吭聲,而是平靜的打量幾人。孔不更試探著問道“將軍可是覺得哪裡不對?”
“不,我覺得哪裡都很對。”霍崇應道。
孔不更明顯沒想到霍崇竟然這麼講,一時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龔宇淡定的說道“若是如此,便請留下千人馬,率軍先前往杭州。留下幾千人馬。之後再收一次漕運。若是將軍不缺銀兩,可沿途買糧。畢竟從地方上收到的漕運,在當地購買,價錢並不高。”
聽到這話,霍崇苦笑道“嗬嗬。龔先生倒是很會花錢。”
“江南看不起窮人。將軍又不肯在江南大動刀兵,用錢買得大半年安寧也不是壞事。再說占據揚州與鎮江,光是兩地鹽務就是幾百萬兩銀子。凡是開國,都有開國風氣。難道將軍以為自己手下的兄弟都如滿清這般貪財不成。若是將軍擔心,韋伯兄弟與孔不更兄弟都是識大體的。將鹽務給他們,定然沒錯。”
孔不更與韋伯聽到這裡,臉色都要綠了。然而片刻後又轉為紅潤。雖然他們在霍崇麵前的確一直努力表現出鎮定自若,從容淡定。然而哪怕是有一絲的機會成為兩淮鹽務,就令兩人有些失了分寸。
霍崇對龔宇的評價又高了一些。至少能提出這樣看法的家夥,就算是貪官,起碼也是個厲害的貪官。搞不好,龔宇還有和珅之能。
不等霍崇做決定,龔宇繼續說道“將軍,你殺了雍正之後,其實就該立刻南下。不過此時南下也不算太晚。不過若是今年秋汛之時扒開黃河,那時候滿清與將軍隔絕黃河兩岸,京城朝廷與盛京朝廷定然要大打出手。非得分出個死活。這就下子起碼要等到明年春天,有些遲了。”
霍崇發現龔宇對世界的看法又超出自己的認知範圍,趕緊請教起來。
此時在江寧的眾人還真不知道龔宇的判斷是真的,盛京朝廷已經與京城朝廷為了爭奪正統展開了血戰。
此時老十四已經知道自己決不能失敗,一旦失敗,老娘就得死。雖然老十四此時還是覺得老八是兄弟,可兄弟再親也沒有親娘親。
不過老十四完成了心理重建,不等於京城裡頭的人也完成了這樣的重建。
聽聞朝廷命綠營放棄河南全麵北上,許多人心中是真的萬分不滿。
清朝的興起是倚靠它強大的八旗軍力。隨著領土的擴大,清朝吸收了部分蒙古人與漢人的勢力,對此皇太極另外設立了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用以壯大軍力並加強管理蒙漢臣民。
到了清朝入關後,雖然八旗軍人數達二十萬,但兵力仍遠遠不足。為了加強對領土的有效統治,清政府招降明軍、招募漢人組織軍隊,以綠旗為標誌,以營為單位,所以稱為“綠營兵”,獨立於八旗軍。
以綠營消滅滿人,在滿人看來簡直是犯上作亂。可此時造反的首領乃是皇帝弘晝,大家心中不快,實在是不敢說出口來。
然而在弘晝不知道的所在,老八的人已經開始串聯起來。越來越多的八旗開始動搖。
八旗最初源於滿洲(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製度。
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整頓編製,分彆以牛錄額真、甲喇額真、固山額真為首領。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製確立。滿洲(女真)社會實行八旗製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努爾哈赤遂於天命年間始設蒙古旗,至皇太極天聰九年(1635年)編成蒙古八旗。皇太極於天聰五年(1631年)先編一漢軍旗,至崇德七年(1642年)完成漢軍八旗的編製。合稱八旗,統率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至此八旗的製度臻於完善。[1]
入關前,八旗中的正黃、鑲黃兩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統領,其它6旗分彆由汗王的子侄統領。順治八年(1651年)多爾袞死,順治帝親政,收多爾袞所轄的正白旗歸皇帝統領,於是形成了上三旗與下五旗。
八旗各旗分彆設立都統三名,滿洲都統、漢軍都統、蒙古都統各一名;每個滿洲都統下轄參領五名,每個漢軍都統下轄參領五名,每個蒙古都統下轄參領兩名。
滿洲都統共計八名,漢軍都統共計八名,蒙古都統共計八名,總計都統二十四名;滿洲參領共計四十名,漢軍參領共計四十名,蒙古參領共計十六名,總計參領九十六名。
老八得到了消息,96名人裡頭,有起碼五十九名已經開始傾向於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