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成廉此時完全收起了小看的心思,更不覺得二條家是沒事找事。既然對方也是個行家,就得給人家尊重。
有了談判的基礎,二條家的要求也被正確理解。原來二條家有人鑄刀,而且南蠻鐵的確太貴,既然大明這邊的刀劍如此鋒利,想來是有優質鐵礦。
大明與倭國的貿易再次真正續上,二條家前來的目的並非是要搞什麼幺蛾子,而是簡單的希望大明能夠如兩百年前一樣,繼續優質鐵礦。讓二條家的鑄刀事情繼續發展。
搞定了此時,北條才再次登場。不過宋成廉這次沒有去吉原,而是請北條到辦事處開辦的食堂吃飯。1732年的初春不是特彆冷,大家圍坐在銅鍋邊吃著火鍋,鴛鴦鍋裡麵的肉片成熟了,北條一通大吃之後才心滿意足的提出了要求。希望‘大明’能夠恢複鐵礦出口。尤其是優質鐵礦出口。
消息傳到了臨淄,已經是1732年春末。戶部貿易司員聽到這個要求,有些左右為難。霍崇倒是很讚成。
倭國資源貧乏,便是有本國的鐵礦與煤礦,依舊是優質鐵礦進口國。所以這個要求不僅不過份,反倒順理成章。
貿易司的家夥們卻抱怨道“都督,咱們自己都不夠,哪裡有那麼多鐵礦給倭國。”
“不不不。我覺得不用考慮大量給倭國出口鐵礦,我們直接出售生鐵與熟鐵就好了。畢竟倭國不是要搞冶鐵行業,而是要搞金屬加工。”霍崇建議道。
畢竟是接受過培訓的,貿易司對於冶鐵與金屬加工還能分得清楚。聽聞這兩個名詞,他們就恍然大悟。於是有人詢問起讓倭國人心心念念的‘南蠻鐵’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霍崇這邊先解釋了一下‘倭寇’到底是怎麼回事,大明的確自己都缺乏優質鐵礦,而倭寇入侵的事情也導致了大明更不願意向倭國出口鐵礦等冶金材料。
想想就知道,倭國得到優質鐵礦,豈不是能夠生產更多厲害的倭刀麼?
而且眾人還會有一個普遍誤解,都認為倭國的倭刀之所以好,是因為倭國本國就有極為優質的鐵礦。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貿易司的家夥們聽到這裡,各個遲疑。霍崇知道這幫人並不容易解除誤解,稍等一陣才繼續講了下去。
在製作工藝上,武士刀確實是以一種類似十年磨一劍的態度去打造的,不過耗時沒有那麼長而已,但對空氣中的濕度、灰塵、礦石及爐火溫度的要求極高。真正的日本古刀是三層夾鋼所製,而且不是完全的熟鐵。火候也很關鍵,早了生鐵,晚了太軟,並非是很多人以為的百煉成鋼,而是要鍛造到介於兩者之間的硬度。
武士刀的打造有許多階段,真正的工藝是用三種不同的鋼材合成一把刀,刀背、刀刃和刀身用的是不同材質的金屬,然後用嵌土契合,其複雜程度難以想象。
然而工藝再精湛,技藝再不得了,材料才是決定倭刀好壞的根本。
16世紀中葉,也就是倭國戰國時代,倭國的冶金業開始使用進口礦石,這些礦石多為葡萄牙和西班牙人所販,通稱為南蠻鐵。
實際上,這票紅毛子也在賺倭國人的錢,倭國人總以為這些鐵錠都是從西方來的,但實際上卻是印度的烏茲鋼和馬來鐵。這些鋼材,曾是世界第一快刃大馬士革刀的原料。
但在這之前呢,倭國采用的是本土出產的純淨磁鐵礦。到16世紀的時候改用熔爐,追求產量上的提高。直到南蠻鐵進入之後,倭國立刻就選擇了更優質的鐵,而輕鬆放棄了本國的傳統。
在最後,霍崇按照自己所知的做了個總結,“倭國人傳承的是鑄刀技術,至於材料什麼的,反倒是什麼好就用什麼。並不會格外的堅持非得用某種材料不可。當然了,有一部分比好要更好,你們覺得是什麼?”
麵對這麼一個提問,貿易司的同誌們想了片刻,已經有人答道“就是又便宜又好,性價比高麼?”
霍崇歡喜的連連點頭,性價比這個概念能夠開始深入人心,的確是非常重要的進步呢。
可沒過幾天,商務司這邊很快就跑來找霍崇告狀,說工部的冶金廳這邊拒絕出口。
商務司剛告完狀,冶金廳就跑來反告商務司瞎搞。廳長見到霍崇,“老師,商務司那幫人都說的是什麼!咱們這邊沒有礦石出口,難道要咱們出口鋼材和熟鐵麼?”
“不行麼?”霍崇覺得自己的學生有著反應過度。
如果說商務司這票人是培訓,工部這票人可就是真學生。霍崇是花費了極大心思在現代科學教育上,至少工部冶金廳都是真正有現代化學、物理、數學認知的家夥們。
看得出,工部這票人也完全認同這樣的師承,“老師,你上次要我們把基地搬到蘭陵去,現在生產任務又這麼重,哪裡有那麼多鋼鐵賣給倭國。”
“不用太多,十幾噸總有吧?哈哈!”霍崇說到後來,瞅著這幫理工男的神色,不禁笑出聲來。
理工男氣鼓鼓的答道“沒有!真沒有!當下這麼多部件需要更換,錢大姐又罵過我們好幾次了。”
霍崇聽到這裡,覺得錢清有些過份了。之前工部與錢清因為抽水機的事情鬨過一次,那時候錢清要配件,工部那邊則因為各種曲軸、齒輪的事情沒能解決,就玩了個小把戲,說會影響整體抽水機的產量,硬是給錢清懟回去了。
雖然工部這幫家夥們是理工男,然而在他們進入學校之前,錢清就跟著霍崇學習數理化了。錢清從事軍事指揮可不是因為她不懂技術,而是軍事指揮更需要人。
後來錢清弄清楚事情是怎麼回事,可就是把理工男們的小把戲記住了,遇到事情之後難免會提及往事,用以敲打理工男們。
理工男們知道理虧,也不敢太反駁。不過理工男們對這件事也很是不快。
聽霍崇這麼說,理工男們當即表示,“老師,你之前說的煤鐵複合體,俺們覺得去蘭陵就很好。可到那邊之後用鋼鐵格外多,真的沒有。一噸都沒有。”
霍崇沒辦法,隻能順道詢問起公布冶金廳遷移到蘭陵的事情。
說起蘭陵,除了戴麵具的蘭陵王之外,還有就是蘭陵美酒。李白就寫過詩稱讚道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不過蘭陵這邊有個地方更出名,就是棗莊。霍崇並不喜歡這個名字,就如他不喜歡駐馬店與石家莊這名字一樣。
棗莊這邊可以叫蘭陵,石家莊可以叫常山麼。搞出‘石家莊趙雲’,這又算是啥事啊!
而且棗莊這個地方非常適合搞早期的煤鐵複合體。棗莊市河川年徑流量為107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量滕州市最大,徑流量為3253億立方米,最小為台兒莊區,徑流量為1028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中等豐富,主要補給來源於大氣降水,其次是水庫、塘壩等蓄水工程和河川徑流。已探明水源地有十裡泉、丁莊、東王莊、羊莊、荊泉、清涼泉、渴口、嶧城等8處,均以岩溶水和孔隙水為主。全市地下水資源量年均66億立方米。
棗莊市境內煤炭保有量171771萬噸,鐵礦石保有量4178萬噸。山東棗莊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為清朝光緒五年(1878年)創辦的山東中興礦局“官窯”—“中興煤礦股份有限公司”,當時與開灤、撫順並稱為中國三大煤礦。1956年成立棗莊礦務局,1998年改製為山東棗莊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之所以棗莊能夠名聲大顯赫,是因為當地經濟對中國煤炭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特彆是在煤炭緊缺的年代,為保證華東地區的煤炭供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被命名為“大慶式企業”。
在1732年,盛產煤礦的山西還在滿清手裡。霍崇更不可能從澳洲或者東南亞進口煤礦。一個煤鐵複合體,還是有足夠水源的棗莊更合適。
說起冶金廳遷移到棗莊的事情,理工男們都來了勁頭。最後一時沒收住,理工男問了個問題,“老師,怎麼聽說有人說要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