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流!
九月中,開海禁的旨意議定,昭告於天下。
海禁的規定本是太祖高皇帝之命,但卻非祖訓,而是因時而製定的政策。當初倭寇橫行,海民和倭寇混雜不清,寇匪勾結海外之敵滋擾沿海各地的事情時有發生。
大明朝廷無餘力清繳倭寇,便索性一刀切,寸板不許下海。誰要是違背此命,便做倭寇海匪論處。這麼一來,海患雖然平息了許多,但是對於海邊討生活的百姓們,不啻為一種極為苛刻之策。
事實上,這海禁之策,在永樂皇帝朱棣手中已經打破。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大明的海船抵達海外各處,留下了多少傳奇,播撒了大明的威名。
隻可惜,三寶太監下西洋是為了炫耀大明的國威,卻非開疆拓土,多少浪費了財力物力,沒有得到什麼實惠。
當然,有傳言說,永樂皇帝本就不是奔著開疆拓土去的,而是為了去找他的侄兒建文帝的蹤跡的。傳聞說,永樂帝奪侄兒建文帝之位,心中常擔心彆人說他得位不正。加上建文帝下落不明,所以擔心他重新舉旗,再來爭奪皇位。便於找到建文帝,除卻隱患。
所以聽到情報說,建文帝避難出海,在南洋或者番國躲藏,所以才派三寶太監數次下西洋,便是為了找到建文帝。
當然這些都是傳聞,也無從考證。當事者均已作古,此事已成謎團。不過,在張延齡看來,鄭和下西洋固然意義重大,但是坐擁如此強大的海上力量,卻沒有得到實惠,實在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大明航海技術和海上力量比之歐洲那些彈丸之國不知強大多少,卻白白浪費了這番實力。如今居然被彆人占了先。
更令人無法接受的是。從此以後,大航海時代所帶來的領土擴張,數百年的大殖民時代便也和大明無緣。最後被一個島上小國稱霸全球。乃至於在後世,中華蒙難百年,恥辱備至,受儘欺淩。
這一切其實都是有脈絡可循的,整體的衰落從根子上往上刨,錯過大航海時代的殖民行動,閉關自守,堅持海禁,絕對是對後世有極大的影響的。
其實,海禁之策,早就有人覺得不妥。弘治年間便有人提出解禁之議論。隻是朱佑樘是個固守成規之人,以太祖之命為借口,駁回了提議。
現如今,朱厚照是皇帝。有什麼樣的皇帝便有什麼樣的臣子。事實上,正德朝雖然混亂,但君臣的心思眼卻都活泛的很,都不是墨守成規之輩。
所以,當海禁解除之議被提出來之後,在討論了數日之後,楊廷和和外庭諸官都表示了認可。開海禁無疑會帶來麻煩,但是帶來的好處顯然更多。
張延齡提出的開海上陸上兩條商道,行一海一陸計劃,大力發展市舶貿易,從而帶動大明內部各種產業的想法無疑是天才般的設想。
這一點,在楊廷和召集眾官私下裡商議的時候也表示了極大的感慨。
“或許隻有張延齡能想到這些吧。不管此事最終是怎樣的結果,不管這個人有什麼私心和目的。但就此事而言,本人卻是佩服他敢想敢乾的作風的。這個人,確實是個有本事的。”
對於楊廷和的評價,楊一清也表示讚同。這話傳到張延齡的耳朵裡,張延齡一笑置之。
他做的這些事,並非是為了搏人眼球,更不是要得到什麼誇獎。這是也不僅是關乎個人賺錢的事情,而是關乎曆史大局的大事。張延齡越是琢磨此事,便越是充滿了一種推動曆史車輪前行,扭轉乾坤的使命感和自豪感。便也格外的投入更大的熱情。
九月十九,市舶司在內城西華門外劉瑾被沒收的舊宅掛牌成立。聖旨任命,由護國公張延齡代市舶司提舉之職。看起來有些小材大用,因為市舶司提舉官隻是個五品官職,但是,和之前市舶司衙門的職能相比,此次成立的市舶司卻有著較大的職權。
首先,按照張延齡的要求,市舶司獨立於外廷存在,不受外庭戶部管轄。光是這一點,便爭論了許久。楊廷和本想讓市舶司歸於戶部所轄,這樣便可以監督插手,但張延齡豈會容人有掣肘的機會。
不過,市舶司最終還是歸於內廷所屬,說白了便是皇上直屬。派太監前往坐鎮,以確保監督行事。這也堵住了楊廷和等人質疑的無人監管的疑問。
但很顯然,內廷本就是張延齡的人,自張永而下,誰不是張延齡扶持上來的。這種監督,其實也是名存實亡。
其次,市舶司衙門擁有獨立的製定稅收政策的權力。當然僅限於市舶貿易的稅收之權。也就是說,張延齡可以製定海外貿易的稅額收取的比例,可以製定管理海貿船隻商行乃至番國來朝商賈的條例。隻需奏請皇上批準,而無需通過其他人的同意。
最後一個極大的權力便是,市舶司將擁有一支水軍。從團營之中調選一批水軍,組成一衛六千五百人的水軍。他們是用來維持市舶貿易的正常進行,開拓航道,保護貿易路線的。
市舶司何曾擁有這麼大的權力?本來是個不被看重的偏門衙門,被張延齡這麼一弄,頓時顯得權勢顯赫了起來。
自然議論也是不少,但是人家一兩銀子不向朝廷要,全部自籌銀兩。造船養兵等等事務都不讓朝廷出半點力,還有什麼可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