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草頭王!
酒樓裡,雙方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場上,大聲爭執。
表明自己的態度,雙方最先開始隻是口角之爭,但隨著時間流逝,也各自爭執出了火氣,開始動手動腳。
知道最後雙方大打出手,從爭執演變成了鬥毆。
隻是,士子們的爭吵,卻是並不能決定朝堂上的動向,第二日清晨,大朝會召開。
大漢滿朝文武齊聚,劉易在朝堂上拿出了黃河治理工程草案來,讓朝臣們公開討論。
商討到了最後,爭執隻剩下了一點,那便是財政問題。
所有人都認為治河是應該的,但大漢財政能不能支撐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劉易聽著下邊滿朝文武的討論,做出了決斷,清了清嗓子開口說道。
“治河,乃國之大事,自當為之!”
“此等大事,若朕這個開國之君不去做,後世子孫如何還能做到?”
“治河之事,刻不容緩矣!”
“財政能支持要做,不能支持也要做!”
“十年不行就二十年,二十年不行就三十年,大不了將治河當做一場百年工程來做。”
“朕於有生之年,當見到黃河工程完工之盛景也!”
財政部部長文以泰猛然下跪,開口說道。
“請陛下三思,三萬萬塊銀元的花費,財政部實在是無法支應!”
“若財政部財政崩潰,後果不堪設想啊!”
劉易沉吟一陣,開口說道。
“如果現在大漢的財政情況無法支應,那便進行財政改革吧!”
“著令內閣拿出一個可行的財政改革方案出來,呈送禦覽!”
鄭芝龍一步走出朝班,將劉易提前交給他的財政改革預案給拿了出來,開口說道。
“啟奏陛下,內閣所撰財政改革方案,請陛下禦覽!”
劉易頷首說道。
“念出來,念給我大漢的朝臣們聽一聽!”
鄭芝龍領命,翻開財政改革方案讀了起來。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我漢順天應命,自當遵從天之道理。”
“故改革大漢稅製,田稅之策改為階梯征稅,擁有田地旱田五畝,水田三畝以下者,稅率為種田所得的三十分之一。”
“旱田五畝以上,一百畝以下,水田三畝以上,五十畝以下,稅率為種田所得的二十分之一。”
“旱田一百畝以上,一千畝以下,水田五十畝以上,五百畝以下,稅率為種田所得的十分之一。”
“旱田一千畝以上,一萬畝以下,水田五百畝以上,五千畝以下,稅率為五分之一。”
“旱田一萬畝以上,水田五千畝以上,田畝數每增加一倍,稅率也增加一倍。”
“桑田,藥田等高附加值田地稅率為……”
“商稅稅率為……”
“鹽稅,茶稅,礦稅……”
鄭芝龍此言一出,所有人皆是沉默。
這階梯征稅,赤裸裸的就是要劫富濟貧啊!
但皇帝的意思並不是表明上的那麼簡單,所有人也都能明白皇帝的意思,要用稅製,來遏製大漢的土地兼並。
土地越多,繳稅越多,如此一來,可以大大限製以往民間幾乎肆無忌憚的土地兼並情況。
聰明人都能看出來,但是,聰明人也不會出來和皇帝唱反調!
眾人聽完階梯征稅之事,隻是齊齊下拜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