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漢而言,以往朝代占據稅收絕對大頭的農稅,重要性已經下降了很多。
現在隻有財政總收入的一成多一些!
當然,大漢稅收比例中農稅不斷下降的原因,除去工商稅收上升,海關稅,個人所得稅,遺產稅,印花稅等稅種的出現,鹽稅茶稅的嚴格征收之外。
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劉易每年都在不斷的下令減免地方農稅,但凡地方受災了,大漢除去賑災之外,最先要做的便是減免當地農稅。
或是一年,或是兩年三年,視災害的影響程度而定!
目的是為了拉攏人心,為占據人口成分絕大多數的農民減負!
彆看現在大漢的工商業發展的不錯,但大漢民眾的主體成分的還是農民。
如果地方發生了天災,隻要農民穩住了,那地方就亂不了!
可問題來了,現在他娘的是小冰河啊,地方省府要每年不出那麼幾次天災,還能叫小冰河?
這麼一來二去的,大漢每年能收到多少田稅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劉易這麼做,卻也不是什麼好處都沒有。
最起碼大漢每到災年便減免賦稅,賑濟百姓的事情,讓大漢的正統性和國家信譽深入人心。
前明二百多年國家社稷的影響力,在大漢真金白銀砸下去之後。
民間思念前朝的憨批不敢說絕對沒有,但也是少之又少。
等小冰河結束,大漢每年田稅能夠正常收繳之後,田稅雖然依舊壓不過工商稅,但卻也絕對不會比鹽茶稅少了去。
占個財政總收入的兩三成還是沒問題的!
劉易放下了手中的工商業發展報告,抬頭對著麵前的鄭芝龍開口說道。
“老泰山辛苦了。”
鄭芝龍笑了笑說道。
“老臣不辛苦,這都是應該的!”
“等明年內閣換屆,老臣卸了肩膀上的擔子,便能好好歇歇了。”
說實話,不光是滿朝文武勳貴覺得鄭芝龍礙眼,鄭芝龍自己也覺得自己有些礙眼了。
他是大漢郡王,內閣首輔,海軍部部長,還是外戚,權勢熏天。
距離王莽和曹操這兩位,也就差一個劍履上殿和見王不拜了!
剛開始鄭芝龍還覺得沒什麼,自己的權勢都是皇帝給的,如此權勢,隻會讓他感覺得意和高興。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也開始覺得自己手頭的權力有些燙手了。
這麼大的權力,這麼高的地位,皇帝明麵上不顯,但心裡得有多猜忌?
臣子要是被皇帝猜忌了,尤其這個皇帝還是位開國君王,這個臣子還能有個好?
看看前朝的藍玉,胡惟庸,那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所以,第二屆內閣任期快要到的時候,鄭芝龍便主動提出了要告老請辭。
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思退!
能夠在自己的權勢鮮花著錦,烈火烹油之際思退,非人傑不能為!
原本鄭芝龍還心中發虛,自己退下來之後,皇帝會不會和他翻舊賬?
但是,隨著皇帝提出要為他分封於海外,鄭芝龍也是徹底安心了下來。
知道皇帝沒有要卸磨殺驢的意思!
對臣子們來說,跟著這麼一位有功必賞,有過必罰的皇帝,便是天下最好的事情!
越是身處高位,就越能理解皇帝功必賞,過必罰究竟有多麼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