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陳濟方正式開府兩江,是同治四年下半年的事兒了。
要說這一年,大清國內的糟心事兒,還是不老少。不過這反倒是為陳濟方,間接了契機。
原本坐在兩江總督這個位置上的,是曾國藩。
契機發生在同治四年四月的下旬。負責圍剿撚軍的清軍主帥,博多勒噶台親王僧格林沁,在高樓寨中了埋伏。
此戰,清軍七千精銳被殲,僧格林沁也未能身免。
消息傳來,清廷震動。
在此之前,僧格林沁所部,已經是大清可用的,為數不多的經製部隊了。因而僧王,更被清廷“倚為長城”。
如今僧王兵敗身死,讓朝廷失去了能夠直接掌控的,最後一支主力軍。
今後大清國的內外戰事,隻能依靠湘、楚、淮、商團等,這些漢人的地方武裝。
更緊要的問題是,此戰之後,撚軍勢力大增。他們活動的區域主要是在北方,對京畿有一定的威脅。
朝廷可不想在京城邊上,再現鹹豐三年曾出現過的局麵。因此急須找人接替僧格林沁,領軍收拾亂局。
清廷的人選,是曾國藩。旨意也很快就下達了。
於是,曾國藩將以欽差大臣的身份,督師剿撚。
可問題是,此時湘軍已經大半被他裁撤,他手中已無多少可用之兵了。
朝廷給他的方案是,剿撚由他作主帥,兵力則以淮軍為主。
為了協調利害,清廷還命李鴻章出任山東巡撫,負責後勤事宜。配合曾國藩的剿撚行動。
曾大人北上剿撚,按理說原來的總督之職無需開缺,最多找人代他署理即可。
但這時,朝廷裡有人說話了。
奕?領銜的軍機處提出,兩江地方,特彆是江南地區,是大清重要的財稅來源地,關乎國家命脈。
此前江南經過了十餘年的戰亂,破壞嚴重,急需恢複。如今戰後重建,關係重大,必須有人坐鎮才行。
因此,樞臣們建議另外推選一人,實領兩江總督之職。
而他們推舉的這個人,就是陳濟方。
當然,陳家人為了這個提名,也得主動放棄一些。
出於遵循朝廷的慣例,也是為了不讓人家覺得,陳家人有包攬兩江權柄之嫌,陳濟雲和陳濟懷,早已主動申請,開去了在蘇省的官缺。
陳濟生則是因為軍費奏銷,和海關稅收的事情,暫時被留任。
於是,就這麼定下了。
然後,欽差大臣曾國藩就北上了。
他提出的剿撚方略是,“重鎮設防,劃河圈圍,清野查圩,馬隊追蹤”,“以有定之兵,製無定之寇”。
然而,撚軍勢力正處巔峰。而曾國藩更是無法有效的駕馭淮軍。
因此,曾大人的剿撚工作,很不順利。
導致,朝廷對曾大人,很不滿意。
後來,京裡麵決定換將了。
再後來,李鴻章接替了曾大人的位子。
而曾大人則轉任了直隸總督。
李鴻章接辦剿撚事務後,陸續將淮軍大部調往了北方,而且還持續的進行了擴軍。淮軍的軍力,由此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在這一時期的西北,從前幾年就出現的回亂,規模也在進一步擴大。以致當地軍政糜爛,朝廷屢次換將,也難有進取。
無奈之下,清廷選調左宗棠為欽差大臣,陝甘總督。讓他率領楚軍,赴西北平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