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令在籍的陳濟雲出山,亦授欽差大臣關防,並率領商團一部北上,襄助李鴻章剿撚。
發給陳濟雲的上諭,是經由陳濟方轉達的。
陳濟方收到諭旨後,就專程趕往了蘇州。這既為傳遞諭旨,更是要同兄長麵議一下。
對於朝廷這次的命令,陳濟雲是必須要遵從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兄弟倆要商議的,則是相應的安排。
此前剿撚的主力,一直是湘軍和淮軍。而兩家軍力的消長情況,卻是大相徑庭。
如今的湘軍,由於曾國藩刻意的裁抑,兵力所剩無幾,已然式微。
淮軍則不然,經過屢次擴增,人馬已逾七萬,儼然成為大清國內兵力最盛的地方武裝。而且還在不斷的擴充。
曾國藩剿撚失敗的原因,就與這樣的軍力結構有很大的關係。
淮軍勢大,是剿撚的核心。而曾侯爺卻無法有效的統馭這支虎狼之師,終致無功。
這個緣由,在朝廷裡,明白的人倒也能看得清楚。這才有了讓李鴻章接任這一出。
原本這就足夠了,但朝廷又讓商團也參與進來,其中的內涵,就有些微妙了。
商團現下,總員不過兩萬五千人。軍力較弱,而且還要分兵駐防塘、沽地域,實力更加分散。
也正是因此,在之前剿撚的過程中,商團才未被征調。
現在,情況變了。
若以商團現有的軍力,北上之後很難發揮更大的作用。
是否要擴充軍力呢?陳家兄弟倆之間,出現了不同意見。
陳濟方認為,如今撚匪勢盛,連破曾國藩的大軍,以致朝廷震動。所以才讓陳家和商團也介入之中。
況且撚匪活動地域,涉及蘇、皖兩省,皆為兩江總督治下,商團出征責無旁貸。
既然名正言順,他覺得,這是一個機會,一個趁機擴大商團戰力的機會。
利用這個契機,商團可以像淮軍那樣,堂而皇之的進行擴軍,至少可以恢複昔日的規模。
但陳濟雲卻持不同的觀點。
對於他來說,清廷要他帶領商團參加剿撚這件事兒,是很值得玩味的。這應該又是朝廷慣用的製衡之術。
因此以他的想法,商團應在原有軍力之內,抽調部分北上即可。除了補充戰損而進行的征募外,絕不該大肆擴張。
既然朝廷的旨意,是讓他“襄助”,那他就隻是襄助就好。絕不去觸碰淮軍主力的地位。
他李鴻章願意擴軍,願意做大,願意為清廷四處征戰。就都由他去好了。
商團的軍力,隻維持在守護現有防區的需求下限,就可以了。
這樣既不會給朝廷口實,再調商團征戰彆處。又避免被當作槍使,用於製衡彆家。
隻要守好江南這塊地盤,悶頭做好自家事,何樂而不為呢?
陳濟雲能夠理解二弟,想重新擴編商團的願望。但還是勸他應該另尋良機,這次就放棄吧。
陳濟方聽了大哥的話,仔細想想,覺得很有道理。便還是暫作隱忍吧。
於是,陳濟雲領旨赴任。
而陳濟方,也相應的對商團的部署做了調整。
他留以一個團為主力的三千餘人,駐防塘、沽。另分出一個營駐紮海州。
從餘下隊伍中,抽出第一、二、七團,以及一些輔助兵種,共計萬人。隨陳濟雲北上,參加剿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