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四艘炮艦相繼建成,為水師營開啟的自造艦船之路樹立了信心。
各艦陸續入役後,除了日常巡弋長江、海口,更是被當作水師營移動的訓練基地,培養了大批的官兵,成為兩江地區海防建設的搖籃。
但這隻是開始,陳濟懷也隻是將其定位為過渡。畢竟若要實現陳家兄弟的海防籌劃,單憑這幾艘炮艦是遠遠不夠的。
而且這些炮艦畢竟都是小型,在內河或近海遊弋,倒還尚可。若欲出遠海,則有些力不能逮。
因此,即使是為了遠海訓練的需要,水師營也需要再添增一批尺寸更大,並能夠遠洋航行的艦船。
在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後,這進一步的追求也自然要到來。
於是,一型在西方海軍曆史上頗為經典的艦種——巡航艦,成為了水師營接下來選定的目標。
其實早在陳濟懷雇傭西洋工程師設計炮艦的時候,對方就曾推介過蒸汽巡航艦的方案。
並且也從洋人手中,一並購得了相關的設計圖紙和資料,現在正好可以拿來,作為新一輪造艦的基礎參照。
巡航艦,亦可歸為陳濟懷心心念念的“快船”之列。這一艦種,在海軍史上書寫下的傳奇故事不勝枚舉。
在那些熱愛海洋,以及曾經遠航四海的人們心中,巡航艦往往與冒險、勇士、名望、財富、榮耀,甚至海盜、海怪等等,交織在一起。
這種傳奇的經典戰艦,本屬於風帆戰艦中的一種。在蒸汽時代到來時,自然也加入了改造為機帆混合動力的行列。
隨著發展演化,巡航艦最終也會被另一種傳奇戰艦——純蒸汽動力的近代巡洋艦,完全取代。
水師營新造的這型巡航艦,屬於千噸級彆。按計劃建造2艘,均由江陰水師營造船廠建造。
同治八年八月底,首艦在1號船台開工。十二月,二號艦在2號船台啟建。
第二年的十月和冬月,兩艦相繼下水。並被命名為“紫金山”號和“棲霞山”號。
在經過後續的緊張施工後,完成舾裝的兩艦,分彆於同治十年的正月和三月建造完工。單艦總造價十四萬四千兩白銀,約合近44萬英鎊。
“紫金山”級巡航艦,采用平甲板船型,高乾舷,三桅杆的布局。飛剪式艦艏上,裝有艏斜桅。可使用全帆裝航行。
全艦整體為木質結構,唯一的一座煙囪設置在前、中兩座桅杆之間。煙囪前方,設有橫跨艦體的飛橋,並帶有指揮台。
艦體全長637米,最大處寬10米,最深處吃水43米。正常排水量1,020噸。
艦內裝有1台臥式雙汽缸往複蒸汽機,單軸推進,配套4座方形火管鍋爐。
蒸汽機最大輸出功率為600匹馬力,設計航速105節。當艦上的煤艙滿載時,可以實現最大續航3,500海裡。
艦上火炮的布置,仍采用船旁列炮的方式。舯部上甲板兩舷安裝有6門法製的,加奈特式1864型20倍徑138毫米火炮。
另配有8門12磅火炮,分列艏艉兩舷。全艦編員136人。
當“紫金山”級巡航艦建成後,陳濟懷就迫不及待的向自己的二哥炫耀。讓他看看這型“出海大船”是否合心意。
而且,陳濟懷還按捺不住的透露,還有更大的驚喜即將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