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日本欲侵略台灣,並且早已開始了秘密準備。直到前期鋪墊基本就緒,才正式發布命令,組建侵略部隊。
到了這個時候,此前一直持默許態度,甚至拱火慫恿的西方列強,卻突然有了轉變。
他們擔心日本挑起的戰端,會影響到自己在台灣的既得利益。於是英國等國,紛紛宣布局外中立,並且禁止本國商人對日本幫助。
就連美國也隨之跟從,在政府層麵宣布中立。
這樣一來,倒讓日本政府懵了圈。
他們一時間,弄不懂列強到底是如何想法,又沒有底氣敢於得罪。搖擺不定之下,便下令暫時延緩出征。
消息傳到長崎港,領軍待發的西鄉從道,卻不願就此停止侵略行動。
他們以手下士卒“士氣強盛,其勢難止”為名,率領三千六百餘名日軍,準備強行出動。
為此,他們在李仙得的協助下,購買了英國商船“高砂丸”,作為旗艦。還私自調動“日進”號和“孟春”號兩艘軍艦,以及商船“明光丸”、“有功丸”和“三邦丸”。
西鄉從道的行為,被稱作“西鄉大暴走”,也首開了日本軍方獨走的先河。
見到木已成舟,氣憤與無奈之餘,日本政府也沒什麼更好的辦法。隨後,隻得對西鄉的行動予以追認。
日軍出發後,於三月中旬到達廈門。在向當地政府發出征討聲明後,便啟程殺奔台灣。
沈葆楨雖然早知日軍要來,但沒想到來得這麼快。倉促之下,竟然防備不及。
日軍一路無阻,到達目的地,台灣島琅嶠射寮灣。
儘管失措,但在此之前,沈葆楨多少還是作了一些預備。其中之一,便是安排船政水師的“福星”號炮艦,在琅嶠附近的海麵進行巡弋。
但“福星”號僅是一艘500噸級的小艦,在日軍船隊麵前,勢單力孤。又沒有上峰準許開炮的指令,隻能在遠處監視,由得日軍從容登陸。
在日軍登岸地點的附近,也是有清軍在陸上駐防的。
但這些清軍本是舊式,戰力堪憂,又沒有國土觀念。他們見到日軍來此,根本沒有阻止。任其大搖大擺上岸,安營紮寨,開展後續行動。
此後,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日軍對當地排灣族原住民,燒殺搶掠,進行了超越限度的“報複”行動。
排灣族各社,對侵略者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實力相差實在懸殊。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後,各社最終被迫相繼歸伏。
隨後,日軍在登陸處附近建立“台灣都督府”,同時修橋、築路、建立設施。企圖長期霸占,建立殖民地。
清廷這邊,雖然早已得到陳濟方的預警,但卻反應遲鈍。總理衙門先是向日本發出照會,詰問其侵台行為,並要求其儘快撤軍。
如此與虎謀皮,自然無果。清廷這才想起布置防禦,但已慢了一拍。當聖旨傳到福州時,日軍已然在登陸之中。
清廷傳下旨意,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總理台灣防務,並兼任總理衙門大臣。
同時也授陳濟方為欽差,令其襄辦海防,亦兼總署之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