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同治十三年,即將過去。
轉過年來,新的紀元也將開啟,是為光緒元年。
要說這同治朝的最後一年,也是大清國亂糟的一年。
僅就外患來說,東南有日本挑起的台灣之事,西北的西域之亂也已達到了頂峰。這些麻煩事,可謂是海陸並舉。
誰讓大清地方大呢。這本是好事,但在昏聵的當權者眼中,就是麻煩。
因為以大清的國力,應付起這東拉西扯,南來北往的,著實力不能逮。
好在這次,東邊有陳家出頭,壓服了日本。西邊左宗棠已平定甘陝回亂,也終於可以進圖西域了。
但是問題又來了。啥問題?一個字,錢。
無論是打仗,還是搞國防建設,那都是要填進去無數錢財的。
可是大清,太窮了。
按理說這不應該。
如此泱泱大國,地域遼闊,國土超過一千三百餘萬平方公裡。
人口眾多,雖然經過連年戰亂,外加天災,已經銳減,但仍有三萬萬數之上。
這樣的家底,在洋人眼中,如同肥羊,看著直流口水。怎會窮得沒有錢呢?
這也怪不得彆人,隻能怪當家人,不好好經營。
要不怎麼急得陳家兄弟,關起門來研究事兒呢。
可是再沒錢,也不能任由彆人宰割。海邊的籬笆也總得築,被竊取的土地也該得奪回。
不過要量體裁衣,有先後,作取舍。
於是乎,一場跨越同治和光緒兩朝,關於西北塞防和東南海防,孰輕孰重,何緩何急的戰略大討論,在大清全國展開。
這場辯論,由中樞挑起。隨後全國的督撫將軍,京中的王公大臣,相繼發表了意見。
從討論的過程和結果上看,參與者大體分成了兩大派,海防派和海塞並舉派。
或者還有第三派,醬油派。不提也罷。
海防派的代表,是李鴻章,他主張先海防後塞防,甚至可以暫時放棄西域。沿海各省督撫也多站在他這一邊。
提出此等觀點,李鴻章的論據是,當今西洋列強乃至日本,若進犯中原,多從海路而來。
京畿與東南經濟中心,也皆在沿海,是為心腹之地,元氣之所在,重中之重,不得不防。
反觀西域,千裡不毛,遠離京城,強敵環伺,既難取,又難守。可先緩辦,待日後國家強盛時再行圖舉。
而海塞並舉派的領軍人物,是左宗棠。他認為西域是西北防務的第一線,屏護著蒙古乃至京師,決不能棄。
他還強調,“東則海防,西則塞防,二者並重”,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
至於先後緩急,他提出應先側重西北,先行收複西域。隻有邊塞無虞之後,才能得以裁減西北兵餉,助益海防建設。
持海塞並重觀點的王公大臣,在此次海塞之爭中占據多數。朝廷中樞,也對此多有支持。
因此不久後,朝廷下旨,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西域軍務,開始籌備西征。算是就此作了定論。
在這場大清國家戰略的大討論中,儘管眾人皆很期待,但陳濟方卻始終未曾發聲。
這頗令人費解,也讓很多人著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