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彆是李鴻章等海防派,自認能夠得到,也十分希望得到,陳濟方的支持。
直到在朝廷的反複催促下,甚至討論的結果大局已定時,陳濟方才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可他對塞海之爭這件事本身,隻是輕描淡寫。以二者皆重,均不可廢,一筆帶過。
隨後他筆鋒一轉,談起了大清國內的西學建設。
他指出,無論海防,還是塞防,都需要長期投入。若沒有朝廷在財力和政策上,持之以恒的支撐,即使短期內小有成就,也終難長久。
要做到這些,唯有國富民強,方能實現。
而大清地廣物博,本該如此。卻因財政拮據,以至於要議論海塞防務,何取何舍。
反觀西洋列國,多地狹人稀。與大清相較,僅如一隅。
然而這些國家,卻又多有財富,才得軍勢強盛,揚國威於四方。
究其緣由,是其治理得法,所習適當。
既然其法利國利民,就當仿效。既然其技藝先進,亦應學習。
由此,開民智,促通商,倡西學。習造西洋器物,廣建西式交通,遣使西向,派生留學。並將這些定為國策,長期堅持施行。
若能長此以往,一二十年後,當見起色。十年後,或得小成。百年之後,方能不負子孫後代。
陳濟方這番言論,看似文不對題,不應朝廷海塞之論,反而舊事重提,再倡洋務。
可這卻是他有感而發。
看著滿朝文武,由上及下,皆是舍本逐末,隻論表象。他著急啊。
在他看來,塞防海防,根本不用討論,那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情啊。
而強國之本在哪裡,如何才能振奮,才是需要認真討論,認真施行的。
儘管他已經心死,不再對這個朝廷,對這個朝堂中的人抱有幻想。已然定下決心,走一條更徹底的道路。
但是他仍然忍不住發聲,希望最後一次嘗試,能夠震醒這些昏睡的靈魂。
然而,應者寥寥。
他也,徹底失望。
那麼好吧,就沒什麼可猶豫的了。先從增強自家力量,著手布局開始吧。
其實,對於陳濟方的觀點,李鴻章、左宗棠還有沈葆楨等人,都是認可的。
但他們對可能會遇到的阻力,都過於看重,也確實有過相應的教訓。或者就是在自己的內心中,對革新的認識,本就不那麼徹底。
而陳濟方,儘管對大清失望,但在守土保國上絕不含糊。
當朝廷定下收複西域的決心後,他當即表示堅決擁護。並函告左宗棠,有何需求,可儘提出,兩江地方必全力以赴。
他還安排,將商團庫存的大批軍火整理出來,集中運往甘陝,贈予楚軍。
這些武器,多是已經換裝下來的裝備。雖然商團已不再需要,但對於清軍,仍屬先進。與其積壓待損,不若用於陣前。
此舉也贏得了朝野一片讚賞,又為商團博得了人望。
大政既定,進軍西域的各項準備,也在緊鑼密鼓當中,並將擇機出塞。
左宗棠領軍坐鎮,定下“緩進急戰”的方略,料想終能圓滿。我們也暫且放下不講。
因為此時,海防事上再增變數,已將陳濟方、李鴻章等人的注意,儘數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