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光緒元年,日本在去年敗於商團之手後,痛定思痛,也是進行了一番深刻的檢討。
在反思中,其國內精英普遍認為,日本的這次失敗,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海軍不濟。
日本作為島國,進出皆由海上。
而弱小的海軍無法擔負起攻防重責,導致其在事件中處處受製。被大清兩支非經製的艦隊,肆意磋磨,難以回旋,終至慘敗。
日本人還反省,若當時陳濟懷一意孤行,率領艦隊侵犯日本本土,後果如何,不堪設想。
這也正是在與陳濟方的談判時,大久保利通隻得選擇低頭服軟,根源所在。
由此可見,海軍的建設,對於一個島國來說,關乎生死命運。
因為有了這些認識,再加上台事之後,日本國內勢力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洗牌。以勝海舟為代表的,主張大力發展海軍的一派,話語權大增。
日本政府也下決心增強海上實力,提高海軍地位。
為此,在財政拮據,並還背負著賠款的情況下,日本仍然掀起了一波購造戰艦,擴充海軍的熱潮。
日本海軍痛心於本國原有艦隻的老舊,就在這一年,一口氣向英國訂造了三艘新艦。
分彆是排水量3,700噸的,中央炮廓式鐵甲艦“扶桑”號。兩艘排水量2,200噸的姊妹艦,鐵殼裝甲巡洋艦“金剛”號和“比叡”號。
同時,日本人還對國內的造船廠進行了全麵整頓,又開工自行建造了一批新艦。
消息傳入大清,立即引起朝廷上下的強烈反響。
借著塞防海防大討論的餘溫,清廷也很難得高效的作出決定,要北洋南洋並舉,創辦水師,外購戰艦。
後來又在李鴻章的一再爭取和運作下,北洋水師被確定為優先發展。
李鴻章對商團水師營在台灣和琉球的表現,以及甲戌兵演時的展示,是很眼熱的。
如今借國家之勢,終於也能掌握一支海上力量,他內心裡自然十分欣喜。
這支水師,也將是大清國的,第一支經製化近代海軍。這反過來也意味著,搞這種營生,誰都沒有經驗。包括李鴻章本人。
當然對於他來說,有一個最簡單便捷的方式,可以迅速獲得幫助。那就是求助於陳家兄弟。
不過,這似乎不太可能,無論是從利害關係,還是自尊心上。
那就自己乾吧。缺人就從全國調,技術不行,就從海外招募。缺船就讓船政造,還可以向外國買。
反正朝廷已經發下話,要大力籌辦。既有了金主,那就有錢好辦事了。
而營建水師,自然就得裝備艦船。現今對麵的日本,都已經行動起來了。那大清這邊也不能慢了步伐,咱也要進口戰艦。
購買建造戰艦,那可是個技術活,裡麵學問多得去了。
並且從戰艦式樣的選擇上,也能看出一支海軍的領導者的戰略思路。或者也可能沒有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