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綸因此與張家父子反目。並指使陳寶琛,以“擅調天子近臣”之罪,彈劾了張樹聲,令其遭到朝廷懲處。
沒過幾日,奪情的旨意頒下,“著李鴻章以大學士署理直隸,穿孝百日,即行回任”。一切因果,也就此水落石出。
不久,朝鮮發生“壬午之亂”。
儘管張樹聲處置及時,加之北洋將士風行雷厲,此事件得以迅速平息。但張佩綸借朝鮮事上奏,要將李鴻章搬回天津,朝廷自然允準。
李鴻章也由此,重新收回了丁憂前的一切權位。
隨後清廷以越南事為由,又調張樹聲回任兩廣。這其中,必也有張佩綸的推手。
其實在這些事的更深處,經營運籌的李鴻藻,才是背後的主使。
張華奎也因此懷恨在心,意欲報複。
光緒十年初,隨著越南局勢不斷惡化,張公子的複仇計劃也終於尋到了機會。
他以李鴻藻和張佩綸,保舉不當為由。托關係說動清流名筆盛昱,出頭彈劾二人。
京中諸朝臣間,關係本就錯綜複雜,盛昱心中也不願,又推托不掉,便泛泛的連諸軍機大臣一並參了。試圖大而化之,蒙混過關。
盛昱在奏折中,用激憤的言辭,彈劾樞臣怠職。既是清流一派慣用的文筆,也是希望借此能夠震醒諸位權臣,使其重新振作。
誰料,此折一上,竟被留中。隨後事情的發展,更是超乎了眾人的意料。也讓寫折子的愛新覺羅?盛昱,痛感後悔。
盛昱的這份奏折,並未起到替張華奎報仇的作用,倒是給了慈禧太後借題發揮的機會。
多年來,大清的最高權力,始終掌握在三個人的手中。依次是慈安太後、慈禧太後和恭親王奕?。
如今慈安新喪,若再能扳倒奕?,那麼至高皇權便將由慈禧一人獨攬。而這個機會,就這樣應時的出現,簡直讓她欣喜若狂。
經過一番暗地裡的運作之後,慈禧太後突然頒布懿旨,以盛昱所參之事,將軍機大臣奕?、寶鋆、李鴻藻、景廉和翁同龢全班開缺!
奕?還被開去一切差使,撤去加恩雙俸,命居家養疾。寶鋆則是保留原品階,勒令退休。
李鴻藻和景廉也被開去差使,降二級調用。翁同龢卻是被“加恩留職”“以示區彆”,其中緣由誘人深思。
老軍機們被裁後,替代者的名單緊接著也已出爐。
上諭命,禮親王世鐸,戶部尚書額勒和布、閻敬銘,刑部尚書張之萬,為軍機大臣。工部侍郎孫毓汶,在軍機處學習行走。
再然後,又有懿旨,軍機處遇有緊要事件,著會同醇親王商辦。命貝勒奕匡,管理總理衙門。
如此一來,新舊樞臣更換完畢。一班內政外交的新手上台後,慈禧太後今後驅使起來,也將更加得心應手。
這場前所未有的朝政風暴,也被稱為“甲申易樞”。而慈禧太後也從此可以唯我獨尊,再無人可對其約束了。
但若說這事兒就這麼完結了,卻是為時尚早。因為在江南,有一家人在得知以後,可是不會像軟弱的奕?那樣,輕易的善罷甘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