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政府給予你廣泛的自由,儘可能的打擊清國。但要尊重中立國的利益,同時僅從事不需永久占領的軍事行動。”
看來法國人已是氣勢洶洶了。
而清廷方麵,此時卻失去了決裂的決心。他們一麵命北圻的清軍,後撤至涼山和老街一線,還提醒法軍不要輕易跟進,免再生衝突。
另一麵請美國公使進行調停。但沒多久就得到了失敗的通知,美國人還勸告說,“斷不可允償無名之費”。
既然局勢已經很難挽回了,清廷倒是很難得的以強硬的口吻,照會法國公使巴德諾,稱已仁至義儘,不會再作讓步。
然而洋洋灑灑,鏗鏘長文,終無法產生任何實質效果。若僅靠言辭辯論,便可分清是非曲直,這世上早就不再有“武力”的存在了。
考慮到此時已入夏季,在越南進行軍事活動必將困難重重。法國政府決定以海軍為主,先在大清東南奪占談判的籌碼。
法國海軍和殖民地部,正式訓令孤拔,授權其開展行動。而在此之前,孤拔已被授予了,統領法國海軍在遠東所有支隊的指揮權。
於是他分派海軍少將利士比,率領部分戰艦前往台灣,負責攻取基隆。既可以之作為質押品,又可利用基隆的煤礦為法艦補給。
而孤拔自己,則率領艦隊前往馬祖和馬尾。
光緒十年六月,也就是1884年8月,法軍的行動開始了。
率先展開的,是利士比這邊。
他將麵對的對手,則是淮軍宿將劉銘傳(字省三)。此時劉大人已提前帶領骨乾官兵,和一批裝備,趕到了台灣。
當劉銘傳到台的第二日,排水量2,300多噸的法國巡洋艦“維拉”號,便已出現在了基隆海麵。開始在那裡進行偵查、警戒和封鎖活動。
利士比本人,則先是隨孤拔一同前往了馬尾。隨後帶領4,600噸的裝甲巡洋艦“拉加利桑尼亞”號和500噸的炮艦“魯汀”號,也趕到了基隆。
“基隆之戰”很快打響了。
法軍攻擊基隆,其實可以算是不宣而戰。而且法國人也沒有打算宣戰——這樣可以讓他們保持政策上的靈活,並且避免因彆國宣布中立而帶來的製約。
雙方最初的戰鬥,出現在戰艦和岸上炮台之間。這場“決鬥”的結果是,法艦憑借火力的優勢,將港灣中的清軍炮台儘數摧毀。
隨後法軍派出由水兵為主的陸戰隊,登陸攻占了炮台,結束了當日的作戰。
從次日起,法軍這支臨時組建的小股地麵部隊,開始繼續挺進,試圖攻占港口周邊的要點和煤礦。
而當深入陸上,並遠離艦炮掩護後,這些不足兩百人,又分散行動的法軍,遭到了數千清軍的圍攻。
在兵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法軍官兵慘敗退回了戰艦。以此為收場,結束了第一次在基隆的戰鬥。
清軍一方,主帥劉銘傳,在聽聞炮台失守後,便下令自行炸毀了煤礦的采礦設備。又在隨後的陸戰得勝後,向清廷發電告捷。
不過在這份戰報中,妙筆生花,誇大甚多。而朝廷裡的人卻不明就裡,競相慶賀著“基隆大捷”。
直到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才讓他們看清這場戰爭真正的麵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