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船政水師,是大清國內最早開始建設的近代化水師之一。
船政局和旗下的這支水師艦隊,也是除兩江地區之外,大清二十年來“洋務運動”中,最璀璨的成果,最耀眼的名片。
至少在建成後的初期,船政的發展都是很成功的。其建有比較完整的配套設施,前後學堂,當然還有艦隊。
以至於在西洋各國,船政都有著較高的聲譽。不少來到大清的洋人,都紛紛來船政參觀,一睹這裡的風貌。
而在遠東地區,船政水師這支小艦隊,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海上力量。
船政局發展到光緒十年時,已經陸續建造了幾十艘大小艦船。
其中除了一部分被北洋調用以外,餘下的都在了船政水師留用,占據了水師艦船中的絕大部分。
在大清,有一個奇怪的的現象。船政建造的船隻,雖很多都已撥用他省,但在名目上仍歸船政所有,隻不過所需經費薪糧由他省承擔。
到了這一年,船政水師實際可掌控的主要艦隻,共有15艘,總排水量13,000多噸,各艦所載火炮合計82門。
其中包括,旗艦“揚武”號,係1,500噸級載13門火炮的二等巡洋艦。
兵艦有5艘。分彆為1,400噸級載10門火炮的“萬年清”號。
還有1,200噸級配置7門火炮的“伏波”號、“飛雲”號和“濟安”號。以及裝有9門火炮1,200噸級的“元凱”號。
大小炮艦共7艘。最大的是1,200噸級,裝備7門火炮的鐵肋艦“超武”號。
500噸級載5門火炮的“福星”號、“靖遠”號和“振威”號。5門炮240噸的“藝新”號。
以及從海外引進的,各裝有一門瓦瓦蘇爾式15倍徑10英寸前膛炮的,2艘由萊爾德公司建造的220噸“蚊子船”,“福勝”號和“建勝”號。
1,200噸級的運船有2艘,分彆為“永葆”號和“琛航”號。
除此之外令人惋惜的是,還有兵艦“安瀾”號和運船“大雅”號,在同治十三年,因遭遇大風暴而沉沒於台灣附近海域。
船政水師的主要活動區域,多在福建省和浙江省沿海,以及台灣島的周圍。
因此法軍若打算入侵大清東南,必然會同活躍於這一地域的船政水師,發生糾葛。也將其視為眼中釘,欲除之後快。
而隨著清法間的衝突愈演愈烈,戰火有蔓延的趨勢,船政水師也將迫不得已的卷入其中。
“觀音橋之戰”後,法國政府在輿論的裹挾下,已不僅僅滿足於實現《清法簡明條款》,而是要索取更多的賠款以挽回顏麵。
由於在先前的談判中,清廷就對法國提出的賠償要求,表現出了極大的反感和抗拒。因此法國人心中明白,此議是不會輕易達成的。
於是在“觀音橋之戰”幾天後,北圻遠征軍總司令米樂中將,就接到了法國政府發來的命令。要其立刻停止從越南的撤軍行動。
接著,孤拔也接到指令,稱如果清國拒絕外交談判,他就可以采取必要的軍事行動。
“先行知照彆國領事及軍艦,然後在福州行動,摧毀船廠及防禦工事,占奪清國軍艦。並可前往基隆,從事你認為可行的作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