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對法作戰的計劃,是由參謀總部製定的。並在戰時事務總調專會上,進行了反複的討論,最後獲得通過。
在為此舉行的專會上,眾人分析了雙方的實力,對戰場可能出現的多種情況也進行了預判。
最後定下了作戰開展的步驟,和具體實施的預案。
依照兩江的總體計劃,與法國交戰大體要分成幾步進行。並按照每步完成的情況,決定下一步如何實施。
首先的第一步,防衛軍海軍要在東南沿海,與法國遠東艦隊進行海上對決。以謀求打破法軍對東南沿海的封鎖,奪取製海權。
接下來,再根據雙方間海戰的勝負結果,選擇下一步的行動方向。
海戰中,兩江海軍若負於法軍,應退守江浙海麵。並儘快促使清廷早日與法國媾和,避免更大的損失。
若海戰雖勝但損失較大,亦應就此儘快結束戰事。以《簡明條款》為基礎,爭取更好的結果,與法國訂立合約。
海戰若能取得大勝,則海軍在掃清閩台海域的法軍後,應繼續前出南海。同時陸軍從陸路或海上,進軍兩廣,加入至越南的戰局。
此後根據在越陸戰的情況,儘量爭得主動,力求迫使法方主動求和。
依照這個總體的預案,防衛軍又製定出若乾個具體的作戰計劃,並且為此迅速的展開了調度。
同時,陳濟懷還與兩廣總督張之洞進行了溝通,為下一步入兩廣作戰,做好準備和鋪墊。
當兩江的陸軍還在忙於調集兵力時,被定為打頭陣的,同時也是要在最初時便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海軍,已經先行出發了。
計劃中的安排是,在外務司正式發出對法宣戰的照會當日,海軍的主力就應該抵達戰區,以儘可能的達到突然性的效果。
而且除了主力艦隊以外,還有一支小規模的艦隊,要更早的出發。
他們的任務是,前往南海的越南周邊,專門從事破壞法國海上交通作戰的。
因此,兩支艦隊出發的時間,都打好了提前量,也是經過事先精確計算好的。
那支小艦隊,被稱作“巡洋艦分隊”,於12月15日淩晨從江陰軍港起航,翌日的相同時間點,駛出了長江口。
而主力艦隊,離開江陰港的時間,則定在了四個整日之後。
主力艦隊在出航前,最後得到的訓令是“到達預定海域後,如遇法艦,即可交戰!”
兩江防衛軍海軍的這支主力艦隊,由八艘戰艦組成。
分彆是兩江的四艘鐵甲艦,“玄鳥”號、“白駒”號、“鷹揚”號和“如雲”號。
以及四艘巡洋艦,“太平”號、“池州”號、“鳳陽”號和“寧國”號。
艦隊的指揮,由兩江防衛軍海軍艦隊總司令,海軍上將吳山,親自擔任。旗艦為“鷹揚”號。
這支艦隊在出了長江口之後,一路向南。20日在舟山群島作短暫停留後,再度南行。於12月22日午後,進入了福建海域。
當艦隊航行至,福寧府霞浦縣以東海麵時,艦隊前哨艦上的了望哨,突然發出了警訊。
“發現法艦三艘,不,是四艘。我艦左前方,東南方向,發現法艦四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