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基隆灣內外的法軍艦艇共達16艘。
此外,還有十餘艘運輸等輔助船隻,以及岸上駐紮的數千名法軍登陸部隊。
法國入侵大清東南的全部兵力,已經全部聚集於此了。
28日中午,利士比和法艦的各艦長,以及法軍地麵部隊的指揮官們,都來到了旗艦“巴雅”號上,參加孤拔召開的軍事會議。
在會上,孤拔對屬下們,重新調派了新的任務。
按照他的部署,地麵部隊要調整布防。
不但要繼續防範清軍對基隆的反攻,更要加強岸邊防禦,做好抵禦兩江可能會采取的登陸行動的準備。
他命令,所有的運輸等輔助船隻,都應該進入基隆灣停泊。以避免在外海遭到襲擊,防止無謂受損。
對於艦隊的布置,則是重中之重。
為了在兩江海軍主力來襲時,能夠集中力量迎戰,孤拔決定將法軍各艦,全部部署在基隆灣口處待命。
其中三艘炮艦和兩艘雷艇,位置靠內,負責保護灣內的運輸船隻。
而十一艘巡洋艦中,航速較快的“梭尼”號和“維拉”號,“德斯丹”號和“尼埃利”號,被兩兩派出,按區域對外圍海域進行巡邏警戒。
如果遭遇來襲,不作交戰,應儘快回航報信,通知灣口待命的法艦迎戰。
餘下各艦,以四艘裝甲巡洋艦為核心,作為可能會發生的海戰的主力,隨時準備出擊。
安排完對各軍各艦的部署後,孤拔還在會上宣布,他已經向越南那邊發出指令,要求後方的法艦儘快完成準備,前來增援。
艦隊司令發布的命令,眾人自當聽從。
不過在討論的環節中,也有人提出,如此布置,如同龜守,略顯被動。不如主動出擊,進攻清國海岸,更具效率。
這些意見,一經提出,就立刻被孤拔否決了。
其實孤拔豈願作此防守姿態,也希望能夠主動進攻。但在兩江突然加入戰局之後,他手頭的兵力,和要完成的任務相比,就已明顯不足了。
若進攻清國海岸,不能攻占,就毫無意義。但如今在製海權不受掌握的情況下,運兵和登陸的風險都是極大的。
而要是主動前往兩江控製下的水域挑戰,爭奪製海權,以現有艦隊的實力,他又沒有在對方家門口決戰必勝的信心。
所以考慮來考慮去,他也隻能選擇現在的方案,守好基隆這個“質押品”。
並利用采取守勢時可以集中兵力的優勢,爭取在迎戰來襲時,進行決勝。
其實孤拔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全軍撤離台灣,退回越南。
但這麼做,他很可能將承擔不戰而退的罪名。這個風險對於他來說,過於巨大,所以無法考慮。
反正決定既已作出,成效如何,隻能等待時間來檢驗了。
而兩江第二戰隊這邊,也早在前一天就已出發。按理說從川石島到基隆,也就半天多的航程。卻為何還未到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