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在與兩江第一團部隊展開白刃格鬥的法軍當中,有一群裝扮極為特殊的士兵。
他們是頭戴紅色菲茲小帽,上衣外著馬甲,下身穿緊口寬鬆長褲的阿爾及利亞步兵。
這些來自北非的法國外籍軍團士兵,戰鬥力十分彪悍,尤其擅長白刃衝鋒。
在這種看上去很是唬人的戰鬥力的反擊下,第一團第二輪的衝鋒再度以主動退卻告終。
而另一側的第十團也同樣遭遇到了逆境。原本依靠突襲,已經占得先機的他們,卻在法軍伏兵的側翼打擊下,有些陣腳不穩。
在此情況下,周儀鬆果斷下令後撤。儘管並不畏懼打硬仗,但在出現突發情況時,作無謂犧牲的事他才不乾呢。
由是,兩江軍隊的第二波攻勢又失敗了。
但他們也並不是全無收獲,至少法軍的伏擊陣地已被迫暴露,並且為了增援前方陣線還動用了預備隊。
總之受困於手中兵力有限的波裡葉,隱藏著的牌已經所剩無幾了。
他唯一擴大牌庫的希望,就要看可爾西將軍能否派來援軍。
不過計算過路程後他發現,有可能會出現的援軍,最早也要再過一兩天後才能到達。
而在這期間,波裡葉少將要麵對的兩江軍隊,會越聚越多。即便對手不再增加,隻是麵前的這些人馬,他也不敢完全保證能堅持到援軍到來。
是否該撤退這個念頭,第一次在他心頭浮現。隨即又被他用意念,將其打消。
後撤確實可以擺脫眼前的困境,但也意味著法軍失去了,北圻北部山區的防禦據點。
在放棄前沿之後,接下來的戰鬥將在北圻腹地的平原地區進行,而且會是重兵集團間的決戰。
而且失去了縱深,一旦法軍作戰不利,將可能快速的丟掉整個北圻——這也將使得法國人經過數年努力取得的成果,輕易化作烏有。
真要是那樣,反倒不如現在全力將兩江軍隊的主力,頂在這邊的山區,令其無法展開。待法軍兵力集合起來,再伺機進行打擊。
此時的波裡葉,雖已然知道了兩江軍在海岸登陸的消息。但他認為對方,隻是小股部隊的襲擾,並未將事態看重。
不過等再過幾天後,新的訊息傳到後,不知道他的想法是否會有所轉變。
其實眼下兩江的第一、二兩個師正相距三百多公裡,處於兩路對進之中。
這種分進合擊的態勢,雖然能夠起到分散法軍力量的作用,但也給了對方各個擊破的機會。
前提是,法軍將領能夠毅然決然的將全部兵力集中,首先迎擊兩路兩江軍中的一路。在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再轉向同另一方進行決戰。
可是空間和時間上的限製,增加了法國人調集部隊的難度。
最為重要的是,至少到現在為止,他們當中也沒有人動過“將敵軍各個擊破”的念頭。因而如此操作的最佳的時機,已經悄然錯過。
甚至於,儘管經過預判,可爾西在3月11日便發出了緊急指令,命令尼格裡的第2旅火速趕往北寧一線駐防。
可是直到14日,第2旅才從諒山出發。此時自他們收到命令,已經過去了整整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