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3月18日晚北寧的法軍,在接收了來自河內和諒山,以及其他周邊地域趕來彙合的兵力後,總人數已經超過了一萬兩千人。
這可是法軍在北圻戰場上,於一處地方集結起兵力最多的一次了。
為了便於指揮,他們重新組建了第2師,下轄第2、第5和第6旅,由尼格裡少將擔任師長。
而可爾西中將的角色,則更像是個“太上皇”。北寧法軍的指揮調度,實際上還是掌握在他的手中。
手頭的戰力突然劇增之後,可爾西的自信心也隨之急劇膨脹。
考慮到北寧地處平原地帶,不利於防守作戰,他決心指揮手下的法軍同對麵的兩江第二師,進行一場當麵鼓對麵鑼的正麵對決。
誌大才疏的可爾西不像波裡葉那樣有耐性,又有些過於自負。而18日那天的戰鬥,也讓他對對手產生了輕視之心。
他受夠了同對手像跑馬拉鬆一般的調動與糾纏,打算一舉將敵軍擊潰,再回過頭來以勝利者的姿態,去解救困境中的位於北乾的法軍。
他不顧尼格裡等人的苦勸,執意要拉開架勢與兩江第二師乾上一仗,重現法蘭西陸軍先輩們,曾經在歐陸戰場上創造的輝煌。
可他既沒能正視對手,也沒有看清,手下的這支靠東拚西湊臨時組合到一起的隊伍,能否完成他的宏願。
總之主將執意如此,其他人又勸不住,也隻得遵命從事。
3月19日中午剛過,列陣完畢的江法兩軍,在北寧東郊展開了一場正麵交鋒。
這場本該精彩的戰役,卻隻用了半天就分出了勝負。
而其過程更是乏善可陳,或者可以說失敗的一方,過於脆弱,又敗退得過於迅速和徹底。
對於可爾西來說很不幸的是,他領導的這支法軍,成為了這場戰役中失利的一方。
而戰敗的導火索,發生在他麾下的北圻步槍團身上——如果拋開戰役本質,隻看表象的話,是這樣的。
基於對其從前表現的認可,可爾西在戰前的安排中,將這些總數多達四千人的北圻步兵,部署在了整條陣線的前列。
此舉當然會遭到尼格裡的強烈反對,但結果也是不出意料的反對無效。
19日這天,雙方開始交戰的地域,位於北寧東麵8至10公裡處。
由於那裡位於南北兩條河道之間,受河流的走向影響,形成了一塊喇叭形的地帶。
自西向東,率先發起進攻的法軍,位於喇叭形的開口方向,陣線相對較為鬆散。而兩江軍隊那邊,則一切相反。
在戰鬥開始後,雙方相向前進的過程中,排在法軍最前沿的北圻步槍團的士兵,表現出了良好的組織性。這令可爾西十分滿意。
然而好景不長,在接下來對射的過程中,在兩江第二師的火力打擊下,那些北圻步兵們卻很快就出現了動搖,並且開始了退卻。
由於他們的人數實在是太多了,以致於其他法軍單位在其衝擊或牽扯下,也發生了混亂。
趁此機會,兩江第二師對敵軍陣線發動了突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