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陳濟懷在其領導下的兩江發展大業中,要把教育改革放在最優先,最重要的位置。
而這也是一項長期,又極其艱巨的任務。
雖說在上海等地,陳家人已經有過幾十年的,成功創辦各類新式學堂的經驗,而且培養了很多人才。
這些人才就如同種子一樣,散落在兩江的各個領域。兩江早期的政界、軍界和經濟界的精英們,也大多出自其中。
但僅僅依靠過去的這些經驗,就想實現全域普及近代教育推廣新文化,卻是遠遠不夠的,將麵對的困難也是極其複雜多樣的。
這不僅涉及到範圍和資源的問題,更有同以科舉應試為核心的傳統教育之間,形成的尖銳矛盾。
要知道,作為曆代選才取士的基本製度,科舉製在這個古老國度中,已經奉行了超過千年。
在經過長期的演進之後,至大清朝時,科舉更是發展到了最為鼎盛的階段。
其體製已經完全成熟固化,考核內容以儒家經學義理為內核,以“八股文”為形式。
受此僵死一般的限製,科舉製度早已喪失了原本的積極性。又無法接受新的思想、學術和技術,極度缺乏革新精神,弊病甚多。
然而,長久以來,科考卻是華夏曆朝曆代最為公平的人才選拔形式。
特彆是對那些寒窗士子們來說,科舉製是扭轉個人和家族命運的唯一途徑。
就連陳家人在早年間,也是靠這條道路改變了家族的門楣,才有了如今的種種機緣。
更為重要的是,以科舉製度為基礎,經過千餘年來的發展,早已形成了一個十分龐大的士人階層,也是華夏獨有的精英社會群體。
所謂“士農工商”,在華夏曆代的傳統社會中,士人階層都排在四民最頂端。地位崇高的他們,擁有強大的影響力,甚至是統治力!
由於他們掌控著文化知識、輿論導向和鄉裡經濟等,從這些方麵出發,使得士人階層成為了民間的真正統治者。
對於這一點,曆代的朝廷皆是心知肚明,因此都把對士人階層的籠絡,放在治國理政的核心位置上。
如今陳濟懷要想在兩江推行新式教育,最大的難點之一,便是該如何處理好,與舊有的士人階層之間的關係。
其實由這場變革產生的鬥爭,在兩江剛剛自治時起,就已經開始了。
那時,因為自治必然會影響到,兩江地區的士子們繼續參加大清的科考。
所以在清廷明裡暗裡的鼓動下,很多偏守舊的士人階層,多選擇了離開兩江。
陳濟懷在那時候,對這些人采取的是放行的政策。現在看來,這對後續的各項變革來說,反而是十分有益的。
因為當初的那些離開者們,多是地方上最為保守的人群。少了這些勢力的存在,各項新政在推行中反倒少了很多麻煩事兒。
而在實現了全民普及教育之後,打破舊有的四民等級,造就人人皆平等,也才能水到渠成。
不過即便如此,在觸及社會根本的教育改革方麵,陳濟懷等人依然保持著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