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曾幾何時,在這個平行世界的華夏大地上,很長一段時期內,上馬能提劍下馬可賦詩,都是備受推崇的風尚。
文武不分家,甚至尚武重於尚文,也使得古典曆朝能夠雄踞中原,傲視天下。
然而自有宋以來的重文輕武政策,改變了原有的狀況。興文教抑武事,更是逐漸降低了從軍者的社會地位。
以至於“好鐵不撚釘,好男不當兵”這樣的俗語,在民間長期廣泛流傳。對軍人的蔑視,可見一斑。
而在如今的兩江,這種陋俗必須要得到根治。在樹立起國民精神,灌注國家意識的同時,必須要重新喚起民眾的尚武之風。
軍人保家護國,血戰沙場,卻得不到大眾的尊重,那還有誰再願意投身其中,“富國強兵”也就終究隻是一句空話。
為此,借著江法戰爭獲勝,百姓揚眉吐氣,在民間掀起了一股振奮的熱。
陳濟懷專門責成防務司、學政司、民政司和文宣司等,共同協力,從多領域入手,增強從軍者的榮譽感,提升軍人的社會地位。
並將其寫入各項法典。
同時,部隊裡也要更加嚴抓軍風和軍紀,從自身出發維護軍人的聲譽。
紀律嚴明,不犯擾民間,原本就是兩江軍隊自商團時期起,形成的良好風範。也是這種與其他清軍截然不同的做派,為之贏得過不少美譽。
如今,再番經過嚴管強化之後,這種作風更是根深蒂固,還會不斷的傳承下去。
經此各方共同努力之後,在兩江,軍人雖然不得參與政事,但擁有令人尊崇的社會地位,和優厚的待遇。
社會風氣也隨之大改,主動願意從軍者,更是絡繹不絕。
借此勢頭,兩江軍隊的兵製改革,才得以順利的開展。
新的兵製改革,是對原本已經定下並經過試行的,三年兵役再轉為後備役的征兵製,進行了全麵的推行。
並在其基礎上,增加了許多優化和促進的政策。
包括,按照劃分好的區域設置兵役站,同時加強對後備役的管理。
設立了,對有服兵役者的家庭,能夠享受各項優待的製度。
以及對新遷入兩江者,可以通過增服兵役獲得兩江公民權益。
等等。
由此,兩江防衛軍正式建立起了十分有效的,普遍義務兵役製,戰時動員體製,和常備軍製度。為將來可預見的大規模戰事,做好了準備。
而在現階段,防衛軍陸軍常備軍的野戰部隊,被設定為五個師又三個旅和一個騎兵師的規模。
包含,第一、二、三、五、七師,第一、二、五旅,和騎兵第一師。共約十萬官兵。
此外還設有,第四、六、八師,第三、四旅,和騎兵第二師。共三個師兩個旅又一個騎兵師,平時保持三分之一編製的後備部隊。
陸軍的總兵力雖然較過去並未增加,但在經過體製調整後,具備了更合理的編成和武器配備,戰鬥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