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在建成後,由兩江負責運營管理,運行所得利潤雙方五五分成。
以此為條件,兩江交通司主持,在兩廣境內修築了兩條鐵路。
一條是始於兩江境內已建成鐵路的最南端,江西省的南安府。
在南入廣東省境內後,連通南雄州、韶州府、廣州府、肇慶府、羅定州和高州府,直到雷州的港口。
另一條則是從雷州出發,向北經廣西勝的鬱林州、南寧府和太平府,由鎮南關入交趾,與兩江正在那裡籌建的鐵路網絡相連接。
兩江與兩廣間的合作,為其他省份樹立了樣板。隨後浙江和山東兩省,也以同樣的方式和條件,進行了仿效。
通往浙江省的鐵路,是分彆從兩個方向出發的。
其一始自上海,經過浙江嘉興府到達杭州府。另一個方向,是從安徽省的太平府出發,經寧國府入浙江,連接杭州。
兩條鐵路在杭州彙合後,繼續向東延伸,經紹興府通向寧波府。最終到達港口,與象山和舟山隔海相望。
在山東省建設的鐵路,則是從江蘇省的徐州向北,連通山東境內的兗州府和泰安府,直達濟南府。
兩江在各領域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周邊省份形成的輻射。讓將這一切看在眼裡的大清朝廷,百感莫名。
兩江實現自治,是對大清帝國中央集權的嚴重挑戰。清廷也是迫於無奈,才接受如此結果。
在已經既成事實的情況下,朝廷如今最為擔心的,還是兩江勢力的不斷外溢。同時彆的封疆大吏也會有樣學樣,導致大清最終陷入瓦解。
為此,對兩江進行圍堵,以周圍省份形成對其的包圍和限製,並且加強對其他封疆的掌控,也就成為大清朝廷必然的選擇。
清廷對此的安排是,繼續以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令其集中淮軍主力於京畿周邊,拱衛大清中央,以及直隸、盛京和山東三省的海防。
另調淮軍宿將劉秉璋為山東巡撫,配合李鴻章在兩江北邊的防備。
在南方,北派清流出身的張之洞,由署理被轉為實授兩廣總督。朝廷或許是看重了他,本無地方派係的根基,應該更易於把控。
在越南戰事中,被吹捧出不錯戰績的岑毓英,繼續擔任雲貴總督,用來防範監視兩江在交趾的勢力。
而幾年後,在岑毓英病逝後,朝廷又出於與任用張之洞相同的想法,派出中樞重臣王文韶接掌雲貴。
位於兩江東南方向的,是閩浙台三省。這一地區在地理上處於兩江的包圍之下,僅最南端與廣東相連。
閩浙總督,原本下轄閩浙兩省。在台灣設省後,變成了下轄三省,但實際管轄的地域仍和原來相同。
為了削弱地方勢力,清廷調原來的閩浙總督曾國荃,轉督甘陝。
起用另一位湘係大佬劉坤一,接任閩浙總督。還以淮係出身的劉銘傳為台灣巡撫,用意明顯。
對於兩江西側的湖南、湖北和河南三省,清廷看重其位於兩江上遊,又居天下之中的重要戰略位置,決計要抓在自家手中。
於是任命了,滿洲正白旗人喜塔臘?裕祿為湖廣總督,漢軍鑲紅旗出身的邊寶泉為河南巡撫。
除了這些地方上的任命,此時的大清朝廷,也在中央醞釀著一些更為深遠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