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兩江暫未攻破鎳鋼技術,艦體和裝甲皆采用了均質鋼。
這樣導致了,在模式和裝甲尺寸與母型完全相同的情況下,“江蘇”級的防護性能要遜色於母型。
但是按照估算,其構成裝甲盒子的側舷裝甲帶,應該仍然能夠抵禦得了8英寸的炮彈。
在兵裝上,本級艦的主炮繼續采用兩門有6英寸鋼質炮盾防護的,阿姆斯特朗式40倍徑8英寸炮。
副炮為10門阿姆斯特朗式40倍徑6英寸速射炮,每門炮均帶有4英寸鋼質裝甲炮盾。
主副炮安放的方式,也與母型完全相同。
其他武器方麵則為,12門光緒十一年型霍奇基斯式40倍徑57毫米速射炮,和8門光緒十六年型35倍徑37毫米速射炮。
兩舷各裝有兩具14英寸魚雷發射管。艦上官兵編製為488人。
魚雷,這種可以在水中自航攻擊目標的武器,發明於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
由於魚雷是直接攻擊艦體的水下部分,由此造成的破壞和威脅遠超過火炮。
這對世界海軍的艦船設計和作戰方式,以及戰略戰術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繼而引發了一係列變革。
可以說“綠水學派”的誕生和發展,就和魚雷技術的出現,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不久之後,世界上第一種專門以魚雷作為主要武器的作戰艦艇——魚雷艇,便在英國誕生了,各國海軍也都紛紛開始跟風效仿。
兩江在魚雷武器的裝備上,起步較早。但在魚雷艇的引入方麵,卻相對遲緩。
在這個領域,反倒是大清更為領先,早在越南戰事的前後,便已經購入了數艘魚雷艇。
在與法國的交戰中,法軍在雷艇以及雷擊戰術的運用,給防衛軍海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法國人使用的還是古老的杆雷艇,若換成魚雷艇的話,作戰效果應該會更為顯著。
有先進就要學習,引進魚雷艇也便成為防衛軍的必然選擇。
為了對不同流派的技術進行比較,從1888年起,兩江分彆向英國位於倫敦東區道格斯島地區弗利沃爾的亞羅公司,和德國埃爾賓的希肖公司,各訂造了一批魚雷艇。
亞羅造船廠為兩江建造的魚雷艇,共4艘,於1888至1889年間建造,被命名為“雷一”號至“雷四”號。
經過一番討價還價,四艇的全部造價和費用,共耗資6萬英鎊。
“雷一”級艇采用龜殼式的艇艏防浪甲板,全長1286英尺,寬125英尺,吃水62英尺,正常排水量為88噸。
動力係統采用一台立式三脹蒸汽機,配套一座汽車式鍋爐,最大功率1,000馬力,設計航速235節。
主要武器為14英寸魚雷發射管3具,可發射長46米,重270公斤的刷茨考甫磷銅魚雷。
其中艇艏並列固定安裝2具,並有向下的傾角。另一具則設在艇艉甲板上,以進行旋轉發射。
另裝有4門霍奇基斯式20倍徑37毫米速射炮,分彆置於前後指揮塔的頂部和舯部兩舷。全艇編員2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