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麵對暹羅的求助,此前就一直在密切關注該地區局勢的兩江,頗感到有些為難。
要知道,現如今在陳濟懷的心中,已然有了十分明確的目標,並不願意為了應對主要矛盾,而節外生枝。
他覺得,若此時因暹羅與法國交惡,很可能會讓法國在未來的衝突中,完全倒向沙俄一方,甚至會提前引發兩江與法俄同盟之間的對抗。
無論出現這兩種結果中的哪一個,都將對兩江的計劃產生重大的不利影響。
因此,陳濟懷認為,對於暹羅所求,應予以消極的應對,儘量避免介入。這個觀點,同樣也是大多數兩江上層人物的想法。
然而,林東方和部分防衛軍的將領,卻對此持相反的意見。
他們認為,兩江不應該因為法俄同盟的存在,就在地區事務的處理上縮手縮腳。
這樣既有損兩江在對外領域的影響力,又會讓法國在遠東的勢力進一步增強,反而給將來帶來不利的影響。
他們甚至提出,對暹羅可以采取“聯吳製楚”之策。
即扶持暹羅對抗法國,至少可以在地區內形成對法國的牽製,使其無法集中力量協同沙俄威脅兩江。
持這兩種意見者,各說各理,一時間在兩江內部產生爭論,令陳濟懷難作決斷。直到一位訪客的到來,才讓事情得以明晰。
這個來訪者,是英國駐大清公使歐格訥。
歐格訥此時到來,是受到英國政府的指派,其目的也是為了解決暹羅危機。
在對待這個事件上,英國人雖然不願與法國發生正麵對撞,甚至不惜犧牲暹羅以換取事態的寧息。
但是,就這樣眼巴巴的看著法國獲利,同樣是英國人極不情願的。
為此,他們也在積極尋找,不需要自己出手就可以製衡法國的方法和對象。
經過一番審視,他們認為能夠幫助他們實現此目標的,隻有德國和兩江。
並且他們很快就排除了德國,因為利用德國的風險太大,甚至要高過限製法國這件事的本身。
於是唯一的選項,就隻剩下兩江了。
英國人之所以看中兩江,首先是因為兩江具備這個實力,而且對其在幾年前戰勝法國的事跡記憶猶新。
其次,兩江雖已不弱,但在英國人眼中,仍隻是一支遠離歐洲的地區性力量。
不像德國,本身對英國來說,具有很大的威脅和隱患,因此處理與其之間的關係,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此外,隨著法俄結盟,除了英國以外的歐洲列強,基本都已處在法俄同盟或三國同盟這兩個陣營之下。
英國若選擇借助德國來乾預暹羅之事,就等於站隊了三國同盟一方,會由此對世界格局產生一係列嚴重的影響。
而兩江則不然,英國在對其進行利用之餘,並不會有更多旁的顧忌,甚至可以當做“一次性工具”來使用,十分方便。
已經穩坐世界金字塔尖逾百年的大英,是很長於縱橫捭闔,善使“巧勁”的,自然深知國際關係中的奧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