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激戰1860!
大清光緒十九年,遼闊的太平洋周邊變故頻生。
首先是在西曆的1月間,位於大洋中央的夏威夷王國,出現了巨變。
該國的美裔移民們,以女王修憲侵害他們的利益為由,發動了政變,廢除了末代女王莉留卡拉尼,夏威夷王國從此滅亡。
這場政變得到了美國的出兵支持。
政變成功後,發動者們希望夏威夷就此加入美國,但遭到了在該國擁有眾多移民的日本的強烈反對。
日本為此,連續派出多艘戰艦,輪番進駐夏威夷,對美國玩起了“炮艦外交”的把戲。
此時的美國,經濟實力雖強,並且也已經開始了,為擴張而增強軍備的行動。
但力量的擴充畢竟是需要時間的,至少目前他們尚未能準備好。
再加上國內存在反對聲音,因此美國隻得暫緩了對夏威夷的吞並,在延後數年後,才得以完成。
作為這一期間的過渡,政變者們也隻得臨時成立了夏威夷共和國,來應對該國的局勢。
兩個月後,視線回到遠東。在大清南邊的半島上,法國人再度展開了擴張的行動。
這一次他們的目標,是位於越南,也就安南西邊的國家,暹羅。
華夏南邊這個半島上的曆史,基本上可以概況為緬甸、暹羅和安南的三國爭霸史。
位於這三國中間位置的暹羅,最早立國於十三世紀,曆經素可泰、大城、吞武裡和卻克裡,四個王朝。
其中,十八世紀時,曾短暫存在的吞武裡王朝,為華裔鄭信所建。
後來,鄭信亡於摯友兼妹夫昭披耶?卻克裡之手,後者則建立了卻克裡王朝,即為拉瑪一世。
暹羅的主體民族為泰人,崇尚小乘佛教,並自元代時起,就開始向中原入貢。
在萬曆朝日本入侵朝鮮之時,暹羅還曾向大明提出過,要出兵直搗日本,未得允準。
到了十九世紀,暹羅一度盛極一時。半島上的各國各邦,除了西邊的緬甸和東邊的越南以外,餘者或被暹羅吞並,或淪為其藩屬。
同時,西洋列強對東方的侵擾,也不可避免的波及到暹羅。
相比彆國常以鎖國和頑抗來應對外來侵略,卻克裡王朝統治下的暹羅,很早就注重對外開放、交流和學習。
甚至其第四代王拉瑪四世,還成為當時亞洲唯一一位會講英語的君主。
正是從拉瑪四世時起,暹羅為了自保,開始不斷學習西方先進,對內推行改革。
拉瑪四世還聘請了英國女子安娜?李奧諾文斯,作為自己子女的英文教師兼秘書,其間發生的軼事後來被寫入了小說《國王與我》。
半島三國,暹羅在地理位置上被夾在中間。他們也因此在鄰國的遮蔽下,幸運的躲過了列強最初的入侵,獲得了數十年的發展機遇。
然而,隨著越南淪於法國,緬甸亡於英國。失去了遮擋的暹羅,終於暴露了出來,開始感到栗栗自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