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兩強則在步步進逼暹羅的同時,也在各自的角度對其進行著不斷的審視。
在英國人看來,暹羅經過幾十年的近代化改革,國力有所增強,若對其進行武力征服,成本可能會很高。
同時暹羅自己,也主動的不斷向列強示弱,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這從某種意義來說,已經實現了列強的目標。
在此情況下,英國反倒希望能夠保持暹羅的獨立,將其變成英法勢力之間的緩衝區域。
可法國人的想法卻不是這樣的。此時的法國,希望鞏固並進一步擴大在東南亞的殖民地。
為了確保已經奪取的狹長的越南的安全,向西擴大戰略縱深是十分有必要的,法國為此相中了暹羅控製下的南掌三國和柬埔寨。
於是,以雙方間的各種摩擦為借口,法國要求暹羅割地賠款,否則就將兵戎相見。
雖說暹羅善於使用“丟卒保帥”的伎倆,即以割讓邊遠屬地和犧牲屬國為代價,換取核心區域的安全或其他國家權益。
但是此次法國的胃口實在太大,讓現任暹羅王拉瑪五世難以接受。
於是,暹羅對法國表現出了少見的強硬,同時一麵調兵準備抵抗法軍入侵,一麵求助大英等國,企圖“以夷製夷”。
可是此時的英國,由於已經在非洲殖民地的問題上,與法國結怨頗深。若因暹羅再與法國交惡,英國擔心會引發英法間的直接衝突甚至戰爭。
而現在的法國,有法俄同盟為後盾,大英著實不願招惹。
因此,除了在最初時派出戰艦出沒暹羅灣,以宣示存在及威懾之外,英國人並未采取更進一步的行動。
甚至英國政府還勸告暹羅,建議其接受法方的要求。
麵對如此局麵,暹羅政府在失望之餘,仍想嘗試反抗,並把求助的希望投向了北方。
這時暹羅的北方國土,與大清的雲南省還是相接的。不過雖說如今的大清仍是暹羅的宗主國,但暹羅已然對其不抱指望。
暹羅寄予希望的,其實是其北方隆勃剌邦以東,占據著交趾省,也就是從前越南北圻的兩江。
多年以來,暹羅不斷嘗試對外交往,視野並不狹窄,對兩江的崛起自然也是十分關注。
而且在數年前的江法戰爭中,暹羅算是離戰場最近的觀眾,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
因此他們認為,作為已經站穩於本地區的新勢力,兩江絕對有能力幫助自己,抵禦法國的入侵。
暹羅人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在英國人拒絕援助之後,拉瑪五世就迅速的作出安排,開始向兩江求援。
他們一麵以電報的方式發出訊息,一麵派出專人通過陸路趕往交趾,直接送信給兩江的當地官員。
而兩江方麵,其實早在此之前,就已經在密切的關注著暹法之間的局勢。甚至陳濟懷還密令在交趾的駐軍,著手進行防備。
然而,當接連收到暹羅的求助信息後,陳濟懷等兩江高層,卻對於是否應該對其相助,猶豫不決。
原因很簡單,就是有法俄同盟傍身的法國,是兩江不願意觸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