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武道開局一把剪彩刀!
第213章佛門故事
閣羅鳳笑著答道
“婆羅門國乃天下佛門聖地,多有聖僧佛陀,佛門高修自上古年間開始就層出不窮,在無上佛法的庇護之下,其國民不貪不殺,養氣潛靈,雖無上真,人人固壽,天下皆心向往之。被南詔百姓稱為‘佛國’。”
“中原前朝時婆羅門國一分為二,北國為大秦婆羅門國,北與吐蕃蠻族接壤;南國則名小婆羅門國,與麗水節度沿著那加山脈隔山相望。”
見蘇鶴臉上若有所思的樣子,閣羅鳳連忙繼續解釋道
“壯士大可放心,雖然婆羅門國分裂為兩國,然其實力依舊足以稱霸四方!尤其是北方的大秦婆羅門國,若非國力強盛,連南詔十分之一土地都不到的小國,如何能在吐蕃蠻族的威脅下安然無恙呢?”
說此言時,閣羅鳳不自覺地挺起了胸膛,滿臉通紅,語氣裡滿是自豪之意,在看到蘇鶴那似笑非笑的麵龐後,他才猛然驚醒過來,訕訕地對蘇鶴一笑。
或許是考慮到蘇鶴大唐人的身份,閣羅鳳急中生智又開口往回找補了一句
“當然了,大唐乃占據中原之地的泱泱大國,豈是南疆邊陲小國所能相比的,本王適才所言都是指南疆各國,壯士勿怪,嗬嗬,嗬嗬……”
蘇鶴擺手笑笑,並沒有介意。
事實上,閣羅鳳所言的確不虛。
大秦婆羅門國的疆域,連大唐境內稍微大一點的一州之地都不到,人口也不及南詔國的五分之一,但其卻占據著吐蕃蠻族垂涎欲滴的雅魯藏布江南方穀地。
這一片穀地相比之高原地界,算得上是氣候宜人,溫暖濕潤,對於吐蕃蠻族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耕地。
如能占據此地,吐蕃蠻族就能重新過上當年在隴右實現的半耕半牧的日子,繁衍更多的人口,既提升了國力,同時也可以順勢將勢力範圍蔓延至整個南疆區域。
為此,吐蕃蠻族曾前後三次大舉興兵,最多的一次在藏南集結了五萬蠻族大軍,由吐蕃三大部落之一,犛牛部落的首領,同時也是當時吐蕃蠻族的藏王聶赤讚普親自掛帥,征討大秦婆羅門國,想把這片穀地從其手裡搶奪過來。
順道再擄掠一波人丁,豈不美哉?
然而,當聶赤讚普率蠻兵抵達雅魯藏布江南方穀地後,見到的並不是倉皇逃竄的當地居民,而是十二個通體散發著金光的佛門羅漢境高修攔在蠻軍麵前。
整整十二個佛門七境羅漢境佛修,那可是堪比崇玄署十二天師的恐怖實力啊!
在這十二羅漢的殺伐之下,吐蕃藏王聶赤讚普當場被傾注而來的佛門神通活活打死,所來五萬蠻兵無一生還。
自此之後,吐蕃蠻族再不敢對大秦婆羅門國升起半點覬覦之心。
雖然大唐也有崇玄署坐鎮,但終南山一向隻管妖魔和修行界之事,對於王朝政權更迭和外族入侵並不怎麼插手,哪裡會像婆羅門國這樣直接動用高修正麵出手的。
而十二位羅漢境佛修,還僅僅是大秦婆羅門國的實力,小婆羅門國境內,也有足足十個羅漢境修士。
那麼問題來了,擁有如此實力的婆羅門國,為何中原王朝卻對此一無所知呢,就連崇玄署也對其知之甚少。
一方麵,是出於佛道兩派之爭的緣故。
而另一方麵,是因為佛門本身也不是鐵板一塊,中原佛門各派對這個所謂的“佛門聖地”並不十分認同,反倒頗為排斥。
早在東漢永平年間,就有諸多婆羅門國的佛門高僧相繼來到中原布道,遍傳佛法,南朝梁國的佛門八境涅盤境高僧慧皎就曾經撰寫了一部佛門史書——《梁高僧傳》,以為佐證。
書中曾有言
“佛陁耶舍,此雲覺明,罽賓人,婆羅門種,世事外道。”
“求那跋陀羅,此雲功德賢,中天竺人,以大乘學故,出號摩訶衍,本婆羅門種。幼學五明諸論,天文書算,醫方咒術,靡不該博。後遇見阿毗曇雜心,尋讀驚悟,乃深崇佛法焉。其家世外道,禁絕沙門,乃舍家潛遁,遠求師範,即投簪落發,專精誌學,及受具戒,博通三藏。……元嘉十二年至廣州。”
由此可見,早在北魏太武帝時期,就已經有確切的關於來自婆羅門國的高僧的記載了。
而漢唐之際,亦有不少婆羅門國雲遊之士與中原士人的故事,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後世詩人劉禹錫的那一首贈詩。
劉禹錫患眼疾,據傳是青盲症,經婆羅門教士用金蓖術治好,故有贈婆羅門僧詩一首傳世,其詩曰
“三秋傷望遠,終日泣途窮。”
“兩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看朱漸成碧,羞日不禁風。”
“師有金蓖術,如何為發朦?”
前朝隋也有自婆羅門國傳入國內的《婆羅門諸仙藥方》二十卷等丹藥仙方典籍。
就連占據中原佛門正統地位數十年之久的唯識宗創派祖師玄奘大師,也受婆羅門國的佛法影響甚深。
玄奘所翻譯的《西域記》卷二雲“其婆羅門學《四吠陀》,一曰壽,謂養生繕性;二曰祠,謂享祭祈禱;三曰平,謂禮義、占卜、兵法、軍陣;四曰術,謂異能、伎熟、禁咒、醫方”。
由此可見,中原之地與婆羅門國並非沒有往來,之所以蘇鶴等大唐修士對婆羅門國了解甚少,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中原佛門對婆羅門國的態度。
自佛法傳入中原王朝以來,經過多年的演化和發展,到如今已經有了各種不同派彆。
唯識宗,法華宗,三論宗,淨土宗,華嚴宗,律宗,禪宗。
加之開元年間傳入中原的最後一個流派——密宗,漢傳佛教八大宗派已然形成。
儘管這佛門八派都是信奉佛法,以修成真佛為最終目的,但彼此之間創派祖師不同,立派所依佛門典籍不同,門規不同,道義也各有側重偏差。
因此在招收弟子、爭奪中原正統地位等事情上,逐漸產生愈來愈深的矛盾。
同為漢傳佛教,尚且如此,何況與他們講義差彆更大的婆羅門國佛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