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婉兒笑著點點頭,王維也樂嗬嗬地朝杜甫又行了一禮,眾人這才反應過來,原來詩中深意在甘露門三字上,紛紛暗罵自己眼裡不足。
甘露門,又作甘露法門,乃是佛門用語,指代如來之教法。
《長阿含經》卷一就曾提到過“吾湣汝等,今當開演甘露法門。”,佛門經典《法華經·化城喻品》也有雲“能開甘露門,廣度於一切。”
故而甘露就成為涅盤之譬喻,故趨赴涅盤之門戶譬之為甘露門。
此外,還有另一種理解,甘露門指的其實是昔年佛大先與菩提達摩共從般若多羅學道,並稱為門下二甘露門。
佛大先為罽賓國人,乃說一切有部之一師,為禪法之傳持者;菩提達摩為南天竺香至國王子,乃西天第二十八祖,為中原禪宗初祖。
因此在禪宗佛法修煉過程中,有不淨與數息兩種觀法被稱為二甘露門,亦堪稱無上甘露門。
王維這一首《苦熱行》,全詩前半段如畫般生動描寫了這場大旱災的暑熱程度,到了中間則筆鋒一轉,探索起宇宙萬法的源頭,並在最後一句“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中,表達了佛門可解這場旱災以及佛法能帶給人們心靈深處的清涼之觀點。
最令上官婉兒驚歎的是,王維雖筆下流露佛法機鋒和意境,然而佛門觀法萬千,絕非甘露門這一種,王維挑選這一詞寫入詩中,正是考慮到了崇玄署的存在。
因為甘露門三字雖然是如來之教法,然而甘露二字在人類曆史上的出處,正是道門無上典籍——《道德經》。
《老子》雲“天地相合,以降甘露。”
後來列子在繼承了老子的思想後,也在《列子·湯問》中寫道“慶雲浮,甘露降。”
甘露二字在道門中的含義,也就成了天地陰陽相合,萬物流轉周而複始的代稱。
所以,王維以甘露門作為詩句的收尾,正是一邊借用了佛門之力,另一邊則恰得其分地尊重了崇玄署在天下修士中的地位,各方麵都拿捏的極其到位,實在難得!
上官婉兒在點評過這首詩後,坐回了女皇李令月身邊,對文會上的眾人笑道
“文會本意乃是求雨解旱,濟世安民,並不在於文辭華麗,才氣多少,王侍郎這首詩雖然隻是達府,但對於天下百姓的助力,恐怕還在杜尚書之上。”
眾人聞言,紛紛催促王維施展詩文才氣,展現才氣偉力。
王維欣然領命,當即調集渾身才氣注入詩詞之中,隨著才氣的注入,一道道偉力逐漸顯現出來。
他與杜甫修為相當,皆為儒道六境,因此最終偉力如何,還是要看詩文的意境所在。
無形之中,一縷縷清風吹拂而去,不知其去往何方。
落在眾人眼中,則看見的是才氣都流落到了四麵八方,好似毫無頭緒地亂飛一般,一下子都急了起來。
“錯了錯了!王侍郎,這才氣都飄散到了不知道什麼地方,如何還能聚集成陰雲降雨啊!”
“是啊王侍郎,快出手阻止一下啊,否則這首詩就算是白寫了!”
聞聽著耳邊眾人紛雜的吵嚷聲,一向心境淡泊的王維也忽生起玩樂之心,笑著促狹道
“讓雨水飄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