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6章0971【論功也要講人情】
對於武將而言,滅國之戰是一場盛宴,無數將士可以受賞升遷。
文官同樣如此!
陝西、山西兩省官吏,一個個皆協助後勤有功。有的甚至都不用回京,接到升遷調令之後,立即趕往新成立的寧夏地區做官。
那些遭到炮擊受損的城牆,需要文官組織人手修複,被填平的護城河也要清理出來。
西夏連年旱災的原因,還有一個是水利不興,好多灌渠都嚴重淤堵,這些也要文官組織人手疏通。
運出去打仗的軍糧,戰後並沒有原路運回,還有那些繳獲的糧草,各城都留下一些在倉庫裡。這是為了方便文官以工代賑,無數西夏百姓家無餘糧,正好招募他們進行各種工程建設。
海量的物資留在寧夏,新赴任的文官可以隨意調用。
就看有哪些家夥忍不住伸手,反正朱銘派了禦史過去巡查。隨便撈點是查不出來的,那屬於“正常損耗”,但誰要是撈得腦滿腸肥,那就怪不得朱皇帝太殘暴了。
翰林院。
一個官員走進文史館,拍手喊道:“西夏史料即將運回洛陽,懂西夏文字的都來報名,朝廷即將編修《西夏書》。不懂西夏文字的,也可以來報名,有幾個西夏官員會來翰林院修史。”
連喊兩遍,陸陸續續出來十多個史官。
隨著大量海外書籍被帶回,以及編撰遼金兩國史書,還有編修各種官方書籍,翰林院再度被拆分細化。
甚至,朱銘把太醫館也並進來。
如今翰林院的完整館係如下:文史、天文、藝術、醫學、農學、數理。
六大館係之下,又繼續細分。
比如藝術館,就分為繪畫、音樂、雕刻等科室。
也有互相交叉的,比如農學家,需要兼修天文地理知識,甚至還要懂得水利。而地理學家,也要兼修數學、物理等知識。
翰林院的一把手叫“翰林大學士”,官階為正四品。
六大館係的一把手叫“翰林院某某館正”,官階為正五品。
有極強功利心的翰林官,早就上下活動外放出去了。
如今留下來的,大多數都在安心搞學術,整天不愁吃喝還有身份麵子。
塞爾柱學者安瓦裡如今很忙,他在文史、天文、醫學三館做顧問,幫忙翻譯相關學術著作,並擁有正六品的翰林官階。
“外麵有什麼喜事嗎?”安瓦裡問。
趙士樽走進屋裡說:“西夏被滅國了。”
安瓦裡驚道:“聽聞西夏擁兵數十萬,這麼快就被滅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