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士樽笑道:“我大明出兵六十多萬,天下哪有邦國能擋得住?”
安瓦裡驚歎連連。
塞爾柱雖然號稱西方霸主,但把各屬國也拉來打仗,一次性投入二十萬兵力就頂天了。
哪有動輒數十萬的道理?
安瓦裡不但學會了漢語、漢字,而且從去年開始閱讀中國史書,不明白的地方他在翰林院可隨便請教。
至於趙士樽,前宋宗室一個。
宋朝覆滅時,趙士樽老實待在家裡。
他既沒有南下投奔宋徽宗,也沒有北上投偽宋小朝廷,而且對文學和曆史也頗精通,於是被朱國祥扔到翰林院做官。
安瓦裡說道:“中國的史書,我還沒有看到西夏。這個國家是怎麼出現的?”
趙士樽大略講述說:“西夏皇帝的祖先,本來是唐朝的蠻夷部落。後來唐朝給予他們土地,還讓西夏酋長做了官。大唐四分五裂之後,西夏的黨項族趁機壯大,並在宋朝的時候建國稱帝。”
安瓦裡大概聽懂的,大唐就類似完整版的塞爾柱,宋朝則是現在的塞爾柱。而西夏,則是塞爾柱分裂時出現的蘇丹國。
因此,大明征討西夏,不算侵略擴張,隻不過是收回失地。
安瓦裡還不知道塞爾柱大敗的消息。
跟他一起出使大明的宰相穆勒克,早就已經回去複命,並且參加了卡特萬之戰。
而且,穆勒克還是塞爾柱大軍的副帥,負責指揮當時沒進山穀的部隊。他親自帶隊衝鋒想要救出桑賈爾,卻終究還是失敗了,獨自騎馬逃跑不知去向。
“趙先生,這個字是讀狄嗎?”安瓦裡不再談西夏,而是拿著《資治通鑒》請教。
除了周邊國家的使者,其餘海外使者對西夏滅亡沒啥概念,隻當大明又滅了一個鄰近小國。
此時此刻,常駐洛陽的大理、日本使節,已經在四方館裡嚇尿了!
照這個趨勢下去,大明會不會攻打他們?
趙士樽湊過來一看,說道:“這個字不能讀狄,應該讀悌。祖逖北伐。祖逖是東晉時期的大英雄,跟他有關的成語有好幾個。聞雞起舞、先吾著鞭、中流擊楫,講的都是祖逖。”
安瓦裡又問:“有如大江是什麼意思?”
趙士樽道:“一去不返。”
他似乎嫌這樣解釋太累,乾脆把文章大意全部講出來:
“祖逖是範陽人,少年時就有大誌……當時晉室攜百官南渡,祖逖卻要收複中原。他向皇帝請願,皇帝給他封官,卻隻給他一千人的糧食和三千匹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