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天!
漫數曆史之中凡所群雄爭霸的亂世,最具c感的,莫過於南北朝後期的高歡和宇文泰。
雖然出身北鎮,但宇文泰的無疑要比高歡要高得多。
不同於高歡自幼家貧、要靠妻族的資助始有馬,宇文泰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無疑要比高歡幸福得多。
西魏末年五胡亂華伊始,位於東北的東部鮮卑有三部最強,分彆是段部、慕容部、宇文部。這其中段部下線最早、宇文部緊隨其後,最終慕容部成功入主中原。
宇文泰就出身東部鮮卑宇文部,北魏滅亡後燕、其祖先便被遷置到武川,自此定居北鎮,宇文家也因此成為武川豪強。
六鎮起義時,宇文泰的父親宇文肱率領卒眾們抵抗兵變的鎮民,其兄長宇文顥也因此戰死。
之後六鎮陷落、兵變失敗的鎮民們被遷徙到河北,宇文泰家族也因此內遷,在北魏政府安置不力、加之鄉土資本喪失的情況下,宇文肱決定加入鮮於修禮的叛軍中,但未及會師,宇文肱並其子宇文連便在北魏官兵的圍剿下戰死,隻剩下宇文泰和其兄長宇文洛生投入叛軍中。
宇文泰少年時代因有父兄的關照,遠比懷朔鎮破落戶的高歡要幸福得多。
但是時過境遷、形勢翻轉,等到葛榮失敗、宇文泰輾轉進入爾朱榮勢力中時,彼此間的地位和勢力已經差距懸殊。
高歡其時已經是爾朱榮的心腹,並在不久之後成為晉州刺史,成為北鎮豪強中的風雲人物。而宇文泰則隻是叛軍中的一個階下囚,險些被爾朱榮殺死。
在這一時期,宇文泰的人生軌跡已經遠遠落後於高歡,而這差距哪怕在高歡的餘生歲月中雖有縮短,但也始終沒能追平,更不要說超越。
前文講賀拔嶽被侯莫陳悅殺死後,宇文泰受眾將推舉,成為關中武川集團的新頭領。
關於宇文泰為何能夠繼承賀拔嶽的遺產,值得說一說。
誠然宇文泰也出身武川,且其父兄一度聲望勢力不遜於賀拔嶽兄弟。但在河北兵變結束之後,宇文泰家族成員長者死傷殆儘,他成為關隴繼任老大,家庭的因素可以忽略不計。
宇文泰個人的才能無疑是極為出眾的,而賀拔嶽對這位同鄉兼後起之秀也是極為重視、著力培養。
宇文泰先是擔任賀拔嶽的行台左丞,在此期間作為賀拔嶽的使者先後出使晉陽與洛陽、分彆麵見高歡與北魏孝武帝,足見宇文泰的才能得到賀拔嶽的看重。
533年,北魏孝武帝有意扶植賀拔嶽兄弟以製衡高歡,而宇文泰也在此時被賀拔嶽任命為夏州刺史,成為武川豪強在關中者少有的能夠坐鎮一方的大員。此時的宇文泰,才隻26歲。
出任夏州刺史後,除了軍政事務處理周全之外,宇文泰也在有意識的培養自己的嫡係親信,並且加強與關隴豪強的聯係。
比如之後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於謹,就在此時被宇文泰任命為夏州長史,委以心腹之任。
於謹這個人,不隻在八柱國中,哪怕在整個北魏末年,其戰略眼光與戰術水平等軍事才能都是第一流的。早在平定六鎮起義時,於謹的軍事水平就得到了體現。
但於謹的出身和際遇都有點尷尬,於謹家族是早期跟隨北魏孝文帝南遷的鮮卑氏族之一,到了北魏末年已經充分漢化,與中原世族無異。
隻不過北魏末期政治長期混亂動蕩,早已經大病難除,儘管於謹在六鎮起義中表現不俗,但其個人的努力也無阻這種頹勢的發展。最終爾朱榮入主洛陽,於謹也歸於爾朱氏統率。
爾朱榮死後,於謹跟隨爾朱天光參加河北韓陵之戰,戰敗之後逃返關中。在關中一眾武川豪強當中,於謹自然處境尷尬。幸在宇文泰賞識提拔,於謹成為宇文泰最初的心腹之一。
宇文泰所結交的關隴豪強,先後有高平土豪蔡祐、李遠家族、田弘等等。除了賀拔嶽之外,他是第一個有意識結交關隴豪強的武川豪強。
之後西魏與東魏的河橋之戰,諸將退軍,直接將宇文泰拋棄在戰場上。宇文泰逃脫後,甚至需要枕著蔡祐的大腿才能入睡。而李遠兄弟們,也是之後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
因此宇文泰的心腹班底,從他還沒繼承賀拔嶽的遺產之前,關隴漢人豪強便已經占了不小的比例。
賀拔嶽死後,武川豪強群龍無首,先是因為寇洛年長、欲奉其為主,寇洛因為自己素無雄略而避位讓賢,趙貴等則推舉宇文泰,李虎則南投荊州勸說賀拔勝前往關中。
首先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此時繼任賀拔嶽的位置絕不是一件純粹的好事。
第一,擁有六鎮鎮民和河北豪強支持的高歡此時大勢已成,特彆在韓陵之戰擊敗爾朱氏聯軍之後,已經成了北魏朝廷絕對的權臣。
在此時繼任賀拔嶽的位置,必然要直接承受來自高歡的壓力,動輒身死族滅,絕對不是一個好差事。
第二,殺掉賀拔嶽的侯莫陳悅及其代地武裝仍然存在,且勢力同樣不弱,想要成為賀拔嶽的繼承人,當然也要負責為賀拔嶽報仇。
第三,武川集團在此時的關中仍然沒有太深的經營基礎,屬於一支寄食的客軍,賀拔嶽身死之後,武川集團的生存問題也變得空前嚴峻。
武川豪強們之所以推舉宇文泰為主,也是出於這三個方麵的考量。
第一,宇文泰的個人能力出眾,無論是在擔任賀拔嶽行台左丞還是在夏州刺史任上,進策與治理都卓有成效。
第二,宇文泰曾經代表賀拔嶽出使晉陽與洛陽,其政治視野要遠比武川鎮其他豪強更加寬闊,對於武川豪強政治地位的爭取也有極大幫助。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此時的武川豪強客居關中,如何處理與關中豪強的土客矛盾是武川豪強能否立足關中的重要問題。宇文泰與關隴豪強的交情,讓他成為協調雙方利益的關鍵人物。
宇文泰自身所擁有的這三個優勢,都是其他武川豪強所不具備的,因此成為武川豪強的繼任首領也是當然之選。
特彆宇文泰在機會降臨之後能夠勇於擔當、快速做出決斷,這又是另一個繼承人賀拔勝所不具備的優秀素質。
賀拔勝作為賀拔嶽的兄長,在得知賀拔嶽的死訊、甚至在李虎前往荊州勸說的情況下,仍然不能快速下定決心前往關中,僅僅隻是派出了獨孤信意欲兼領其部。
獨孤信到來的時候,宇文泰已經成功接掌了賀拔嶽的部屬,僅憑獨孤信一人,也根本沒有競爭的可能,隻能接受這一事實。
之後北魏孝武帝西投關中,宇文泰又踴躍接應,讓北魏的法統成功轉移到關中,也是西魏之所以建立的政治基礎。
而賀拔勝又因瞻前顧後錯失這一良機,回軍途中又遭到河南侯景的襲擊,戰敗後不得已投降南朝梁,再返回關中時已經是數年之後,再也不具備與宇文泰競爭的可能。
人生在世,總有那麼幾次機會降臨,能不能夠抓住,也要看每個人的稟賦與運氣。
賀拔嶽兄弟們無疑是北魏末年六鎮中的風雲人物,他們所擁有的條件勢力無疑是高歡和宇文泰所不具備的。
但當機會降臨時,高歡抓住了,宇文泰也抓住了,所以他們各自建立了一番屬於自己的霸業。
而作為先行者的賀拔氏兄弟,一者壯誌未酬身先死,一者輾轉叛附無常,任由機會在手邊溜走。
宇文泰的確是高歡命裡的克星,在他入主關中之前,高歡無疑是整個河北的絕對中心,可謂勢不可擋、所向披靡。
可在經曆了短暫的高光之後,高歡的人生就開始走上了下坡路。
雖然說在東魏、西魏的爭霸中,東魏始終占據著主動權與優勢,哪怕高歡死後很久,西魏都遲遲沒能建立起整體的戰略優勢。
但如果考慮到東魏與西魏的建立基礎,那宇文泰就是高歡人生中當之無愧的一個夢魘。
東西分家的最初幾年,為了掃除爾朱氏的餘孽,加上彌補孝武帝西遷所帶來政治上的失敗,加上高歡本身對宇文泰的輕視,一直沒有對關中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從而給西魏留下了極為珍貴的喘息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