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敖曹:河北漢人之光_鼎天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武俠修真 > 鼎天 > 高敖曹:河北漢人之光

高敖曹:河北漢人之光(1 / 2)

鼎天!

本段主要講一講高乾為首的渤海高氏在北魏末年和東魏時期的地位浮沉,兼論一下東魏初期的政治格局與矛盾。

北魏末年,中央政治混亂昏暗,北鎮兵變成風,這一時期的漢人武裝力量也並非全無表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以渤海高氏為代表的河北漢人武裝。

高乾字乾邕,渤海人士,其父名高翼,兄弟四人,老二名高仲密、老三高敖曹、老四高季式。

高乾家族屬名族渤海高氏,兄弟幾人自小稱豪鄉裡,四處劫掠、招聚俠客。以至於其父親高翼也受到連累,常常待在監獄裡,隻有遇到大赦才能回家,因此感慨四個兒子都不是好東西,自己死了恐怕沒有兒子添土。

高翼死後,高敖曹為其大起墳墓,對之曰“老公!子生平畏不得一鍬土,今被壓,竟知為人不?”

高乾年輕時,曾向博陵人崔聖念求親,卻被拒絕。高乾便與弟弟高敖曹將崔家女兒搶走。到村外後,高敖曹對高乾道“為何不行夫妻之禮。”高乾便在野外與崔家女交合,然後帶她回家。

由此可見,高家幾兄弟年輕時就是橫行鄉裡、人憎鬼厭的大街痞。

高乾成年後,便覺醒了政治方麵的訴求,前往北魏朝廷擔任官職,並暗中依附後來被爾朱榮立為皇帝的北魏宗室元子攸,即就是後來的孝莊帝。

當時六鎮兵變在河北愈演愈烈,北魏朝廷因高氏鄉裡豪強,封高乾之父高翼為渤海太守,寄望其招聚鄉裡、抵抗叛軍。

但不久之後,渤海郡就被六鎮叛軍擊破,高翼率眾離鄉,徙居河、濟之間,北魏朝廷又封其為東冀州刺史。

再之後爾朱榮入朝,並製造了河陰之變這一慘案。高乾便投奔其父,在河濟之間起兵造反,並接受了叛軍葛榮所賜封的官職。

河陰之變後,爾朱榮返回晉陽遙控朝政,高乾才又在孝莊帝的招撫下選擇歸降朝廷。

但爾朱榮因其曾經參與叛亂為由,不準高乾在朝中任職,將其遣返鄉裡。其背後的意味,自然是不希望河北漢人武裝力量成為孝莊帝對抗自己的爪牙籌碼。

530年(建明元年),孝莊帝誅殺爾朱榮。高乾馳援洛陽,被任命為河北大使,並回鄉招集鄉勇,以對抗擁兵在外的爾朱家族。

高乾臨行時,孝莊帝親自送到河橋,並舉起酒杯,指著河水道“你們兄弟是冀州豪傑,一定能讓士卒效死。京城倘若有什麼變故,你們可以為我支援。”

高乾流著眼淚,接受詔命。其弟高敖曹則拔劍起舞,發誓要為皇帝效死命。

但不久之後,爾朱兆便攻入洛陽,弑殺孝莊帝。

因為爾朱氏弑君亂政,高乾便聯通鄉裡渤海封氏封隆之等再次起兵造反,並接受幽州刺史劉靈助的號令。

劉靈助就是爾朱榮當年崇信的術士,在河陰之變中為爾朱榮占卜、勸阻爾朱榮稱帝,後來便被爾朱榮任命為幽州刺史。大概算命事業發展順利、搞得自己也信了,算出自己天命所歸,於是便起兵造反。

公元531年二月,殷州刺史爾朱羽生率五千人馬襲擊信都,高敖曹來不及披掛鎧甲,便率領十餘人騎馬迎擊。

高乾從城中用繩子吊放下來五百人,追救高敖曹沒能趕上,高敖曹已與爾朱羽生的部隊交戰,爾朱羽生大敗而逃。高敖曹的槊術蓋世無雙,他的部下也個個都以一當百,當時人稱高敖曹是項羽再生。

其時河北豪強除了要麵對爾朱氏正麵戰場的壓力,還有自太行山東來、統率六鎮人馬的高歡。

有關這一段事情經過,已經在高歡章有所描寫。河北豪強高乾、封隆之等拉攏迎接高歡,希望高歡能夠背叛爾朱氏。

之後的事態發展,也證明了高歡確有霸主雄姿,在韓陵之戰中成功擊潰了爾朱氏聯軍,成為北魏末年新的權臣霸主。

高歡之所以能夠成就霸業,渤海高氏等河北豪強的支持功不可沒。否則憑其六鎮疲弱之眾,能否在河北站穩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532年(中興二年),高敖曹又隨高歡與爾朱兆在韓陵(今河南安陽東北)交戰。

當時,高敖曹部將王桃湯、東方老都是漢人。

高歡道“高都督你所率領的都是漢族子弟,恐怕不濟事,我看得分一千多鮮卑兵去才行,你意下如何?”

高敖曹答道“我這些部曲訓練已久,前後曆次戰鬥,戰鬥力不弱於鮮卑。現在如果加入鮮卑人,軍情不能和合協調,勝了就會爭功,敗了就會推罪。我願自領漢軍,不需要另配鮮卑人。”

高歡同意了他的要求。兩軍交戰後,高歡作戰不利,率軍後撤,爾朱兆趁勝追擊。

這時,高嶽率五百騎兵在前衝鋒,斛律敦隨後召集敗兵,而高敖曹則與蔡儁帶領一千兵馬從栗園出擊,將爾朱兆的軍隊攔腰截斷,大敗敵軍。

由此可見,高歡能夠進入河北並且戰勝爾朱氏,河北漢人武裝都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532年(太昌元年),高歡改立平陽王元修為帝,是為北魏孝武帝。

533年(永熙二年),高乾因此前喪父未能守孝,便上表請求辭職,打算回家守孝三年。

孝武帝便解除高乾侍中之職,隻保留其司空之位,還加封他為長樂郡公。

當時,高乾雖要求解職,但沒料到孝武帝會立即批準,由於失去侍中之職,不能插手朝務,因此怏怏不樂。

後來,孝武帝欲除掉高歡,便招攬高乾,並對他道“司空世代忠良,如今又建有大功,我們雖是君臣,但情同兄弟,應該立下盟約。”

高乾回答道“以身許國,不敢有二心。”當時事起倉促,高乾也沒有想到孝武帝會有異圖,便沒有堅決推辭,也沒有向高歡稟報。

後來,高歡屢次上奏朝廷,請求任命高乾為侍中,但都未獲批準。

高乾見狀,感到災難將至,便密奏高歡,要求出鎮徐州,不久便被任命為使持節、都督三徐諸軍事、開府儀同三司、徐州刺史。

高乾將要赴任時,孝武帝得知他與高歡的對話,讓人對高歡道“高乾曾和我私下有過盟約,如今卻反複無常。”

高歡聽說高乾與皇帝結盟,也對他產生惡感,於是把高乾評論時事的文書,加以密封,送給孝武帝。

孝武帝便把高乾囚禁在門下省,還在高歡的使者麵前痛斥於他。

高乾憤然道“陛下自己有企圖,反而說我反複無常,您把罪責推到我的身上,哪有活命的可能?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功大身危,自古如此。死就死了,我無愧於孝莊帝!”

於是,孝武帝賜死高乾,年僅三十七歲。

高乾死於北魏分裂之前,北魏孝武帝與權臣高歡這一對新的對手彼此試探交鋒的敏感時期。

相關內情,曆來眾說紛紜,但歸根究底,還是在與高乾身份的特殊性和政治立場的不清晰所導致的個人悲劇。

與高乾身份背景類似的封隆之,在這一敏感時期就要比高乾巧妙得多。斛斯椿等人向孝武帝進讒言,封隆之逃回了故裡。高歡知道封隆之遭受了誣陷,便召封隆之前往晉陽。

不久後,孝武帝又以本官征召,封隆之堅辭,未去赴任,封隆之依然行並州刺史事。

當時高歡雖然擊敗了爾朱氏聯軍,但其作為新的權臣威嚴尚未完全樹立起來。而北魏孝武帝也並不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傀儡君主,其麾下自有一批擁躉。

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中,高乾及其背後的河北漢人武裝是有著一定左右時局發展能力的,而高乾很明顯是打算借由這種能量獲得更多的政治資源。

但是河北漢人武裝內部組織鬆散,遠不如高歡麾下的北鎮集團擁有生存和政治進步雙重需求那樣富有凝聚力。

像同為河北漢人武裝代表的封隆之、李元忠等,在這一時期便幾乎沒有和高乾在政治上聲援互動的行為。

高乾所希望的政治處境,無疑是在孝武帝和高歡這對君臣之間左右逢源,乃至於成為第三方左右時局走向的勢力。

但高乾的悲劇在於,他並不是時局中的唯一選擇。

對孝武帝而言,在內有斛斯椿、王思政等胡漢大臣的輔佐,在外有賀拔嶽兄弟可為製衡。

而高歡的立場則就更清晰,他始終明確自己賴以做大的根本力量就是其麾下的北鎮力量,由其韓陵之戰前對高敖曹部曲戰鬥力的質疑便可見一斑。

高乾的死,對孝武帝而言是惱羞成怒、放棄並懲罰一個不肯依附他的河北豪強,對高歡而言則是提前剪滅一個潛在的對手和隱患。

高乾死後,其兄弟高敖曹等紛紛投奔高歡,似乎可以證明高歡並無加害高乾之心。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時的高氏兄弟已經不是早年橫行鄉裡、意氣用事的鄉裡俠少,他們需要保全自身的政治地位和鄉土勢力。

高乾是由孝武帝下令誅殺,而且孝武帝所任用的斛斯椿等乃是爾朱氏餘孽,渤海高氏起義河北的一大政治意圖就是反對爾朱榮勢力。

政治上既不同步,彼此又存在血仇。高敖曹等此時投奔高歡,既是權衡利弊之後做出的決定,也是他們當時唯一的選擇。

畢竟高歡當時已經徹底消滅爾朱兆,並以晉陽為其霸府、確立了並肆之地為其大本營的路線,與河北豪強之間並不存在針鋒相對的鄉土資源競爭矛盾。

公元534年,高歡自晉陽起兵南下,所奉持的名義也是誅殺斛斯椿等爾朱氏餘孽,這與河北豪強的政治訴求是相同的。

高乾死後,其弟高敖曹在公元538年的河橋之戰中戰死。自此以後,東魏方麵便鮮有漢人擔任方麵大將。

高敖曹的死,當然不可以直接歸咎於高歡,但其實仔細分析之下,高敖曹應該是死於東西兩大北鎮武人集團的聯合絞殺。

高敖曹的軍事能力不必多言,儘管高歡坐擁六鎮大部分的軍事武裝、且麾下多有北鎮將領,但在東西魏對峙的前期,高敖曹始終都是獨當一麵的統軍大將。

當時世道,南下的北鎮武人已經成為主流,西魏的塔防大師王思政也還沒有神功大成,高敖曹可以說是當時河北漢人武裝最出色的代表人物,其行事作風也的確是讓人誌氣大壯。


最新小说: 大唐淩煙誌 複活後,我被迫當文抄公 異界:發配北境,召喚諸天 穿成殘次品?全星際大佬嗜我成癮 係統遲到十八年,我躺平收錢 撩倒五個男主後,嬌美寡婦跑路了 文娛:這個明星很記仇 穿越者有點天賦不是很正常嗎? 唐廚阿蠻 四十九條末世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