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曆三年!
當晚,廣西都督堵胤錫、廣西巡撫魯可藻在天香居招待西軍使者、黔國公的兒子、李元胤及其黨羽、忠貞營的三代核心李來亨。大夥兒給麵子,分了四桌,隻喝酒談風月,不扯不開心的事情。
可憐李明錫雖然是馬自得的左膀右臂,但是明麵上不入流,他親自客串跑堂的,屁股不落椅子,給諸位大佬上菜、斟酒,忙得不亦樂乎。
今晚其實是廣西、廣東、雲南的地方勢力聚會,可惜瞿式耜、張同敞已經北上,不然他們也參加就齊活兒啦。李明錫放出大招兒,命人搬來二十壇小公爺的白酒,喜歡喝就管夠!
等客人喝完散場,已經深夜,月光明晃晃的掛在當空。錢秉鐙交代跑堂的給張九戈上了一份米粉,笑眯眯的看他吃完,跟他說道“李先生辛苦,張先生派人給咱傳話,有事情商議。吃完咱們回都督府。”
張先生就是張九戈,馬自得南下之前,特意跟他們商議,除了軍事,幕府所有民政的事情由三人商議著辦,拿不定主意就投票解決。這麼晚還遞話商議,肯定是有大事兒。
兩人趕回總督府,張九戈等著呐。三人找個間偏廳,撥亮油燈,泡好茶,張九戈說道“今晚大學士嚴起恒和戶戶部尚書吳貞毓、禮部侍郎郭之奇、兵部侍郎程源,在紫竹林吃飯。吳貞毓提出要把兩廣、湖南的賦稅重歸朝廷。此事重大,特意找來二位商議。”
軍情司的探子在梧州的情報網效率很高,馬自得本來想把軍情司和內衛分開,奈何人才不足。馬炳坤著實不是這塊料,得給他物色一個精細的副手。雖然內衛和軍情司都被張九戈掌握,長久來看過於危險,但是眼下也沒有彆的辦法,讓他先乾著吧。
李成棟死後,杜永和與朝廷就兩廣總督的位子鬨得不愉快,廣東的賦稅是彆想啦。陳邦傅本來就指望不上,眼下馬自得接管陳邦傅的地盤,正在擴軍呢,也沒有餘力接濟朝廷。這樣一來,戶部就成了空殼子,戶部尚書吳貞毓鼓動內閣收權呢。
錢秉鐙冷笑一聲,說道“李成棟、陳邦傅把持朝政的時候,他們連個屁都不敢放。現在咱們剛打開局麵,他們就想摘桃子!我看他們是衝著廣西總督來的!”
李明錫跟錢打交道的,對這種事兒也敏感。他說道“眼下咱們的生意風風火火,內閣大員屎都沒吃上一口,心有不甘唄。他們派管家找我談過,想入股也不想掏銀子,吃乾股哩。王坤派人來談,花二十萬兩銀子入股,不過他隻肯出十萬兩銀子,另外十萬兩估計要進他自己褲兜哩。”
張九戈說道“十萬大兵要養,朝廷要收歸財權,也得把軍餉補足啊!”
兩人眼睛一亮,這倒是個好主意。所謂屁股決定腦袋,要是他們也是內閣成員,估計就不這麼想啦。
這南明江山,其實早已經軍閥化,內閣大臣們堅持正統的觀念,可惜沒有號令群雄的實力。軍閥有軍閥的利益,內閣想以大義來壓服地方勢力,沒有那麼容易,自古收權跟革命似的,伴隨著鐵和血的悲歌。
李明錫說道“把他們逼到絕路也不是個辦法,少主教導我們,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我看內庫的股份咱們給,先把皇帝穩住。內閣大員的股份,沒有銀子不行,頂多咱們按行情來。”
三人商議一番,寫成密語派人傳信給馬自得。至於堵胤錫、魯以藻,大夥兒一致同意等馬自得回信後再彙報。這二位是方正君子,知道軍情司監察大臣,估計會發飆。
還沒等來小馬哥的回信,第二天早朝,此事就被挑明。李明錫和張九戈都沒有上朝的資格,錢秉鐙上朝回來給哥倆繪聲繪色的描述了一番。
西軍使者再次入朝,黔國公的兒子也特意入朝,這是大事,禮部侍郎郭之奇是要彙報朝廷的。好在梧州不大,內閣派人請他們入朝。
陳邦傅假傳聖旨果然引起軒然大波,好在他已經死翹翹,大夥兒痛打落水狗也沒啥顧忌。最後塵埃落定沒收家產、誅九族、開棺戮屍、女性家屬收入教坊司給當官的過癮。
黔國公與大明休戚與共,至今已二百餘年。沐顯忠以大禮跪拜永曆皇帝,哭訴沙定洲叛亂、大西軍入滇。之前消息斷絕,這次他親自到朝廷哭訴,大夥兒倒是對雲南的格局有個清晰的了解。
不過有禦史跳出來,職責黔國公投賊,大節有虧。
都禦史袁彭年這下臉掛不住了,他也有投賊反正的經驗,這玩意兒可不能搞成政治正確。他引經據典,嗬斥一番,把手下吼的灰溜溜的歸列。
楊畏知提出將錯就錯,封孫可望為秦王,得到了滿朝大臣的一致反對。正統派大臣翻出他們燒鳳陽陵寢的舊事,小軍閥也有自己的打算,誰特麼高興彆人壓自己一頭。再說西軍遠在雲南,大夥兒對他的實力沒有直觀了解,放放嘴炮又傷不到人。
堵胤錫、錢秉鐙看這局麵不像話,他們出言阻止。堵胤錫身為廣西總督,風頭正勁,他的話還沒人敢不當回事。
堵胤錫苦口婆心的勸說,滿清是最大的敵人,孫可望為秦王,雖然與禮不合,但是反清是第一要務,舍一親王的虛名,得三十萬強援,何樂而不為?
這下大臣們不高興啦,他們不敢罵堵胤錫,可勁兒的罵魯可藻、錢秉鐙,枉為人臣,蠱惑上官。可惜瞿式耜、張同敞不在,堵胤錫連個幫腔的都沒有。不過也難說,他們二人在場,唱反調也有可能。
內閣首輔嚴起恒出列,他倒是不客氣,直接懟上堵胤錫,說他所言甚謬,大西軍乃為賊寇,豈可為親王?他建議廣西總督增兵邊界,嚴防大西軍入寇。
永曆皇帝看這朝廷又吵成一鍋粥,也沒辦法,吩咐再議吧。戶部尚書吳貞毓站出來啟奏,戶部沒錢啦,要求廣東、廣西、湖南遞解賦稅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