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父慈子孝,壯哉大魏!_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曆史軍事 > 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 第十一章:父慈子孝,壯哉大魏!

第十一章:父慈子孝,壯哉大魏!(2 / 2)

若是再多言一句,便讓你知道什麼叫做律法如獄!”

曹承嗣這番赤裸裸的威脅一出,那清流大臣當即就再次回嘴,剛剛說出兩個字,就直接被衛士打斷拖下去,手起刀落,直接死在了殿外。

殿中其餘人瞬間噤若寒蟬起來,有憤怒之人卻不敢言語,隻是惡狠狠地盯著曹承嗣,盯著這個前往未有的跋扈之人,他比當年的曹爽還要跋扈!

曹承嗣卻沒有繼續厲聲說話,而是溫聲道“諸位不要這般看本公,這難道是本公所希望的嗎?

如今國家正處於多事之秋,大行皇帝剛剛賓天,陛下才剛剛繼位,正是關鍵時刻,現在國家要做的就是萬眾一心,守好每一座城池,防備彆國的進攻,防備國中的造反。

本公承諾,現在所有的一切疑問,都會在半年之後的大典上予以解答,現在還請諸位大臣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

莫要做出這些親者痛、仇者快之事,諸位大臣以為呢?”

曹承嗣的表態就是一個拖字,等到一切塵埃落定,而且這段時間,還有時間讓他清除異己,那時還有誰會不長腦子的說一些話呢?

他是絕對不會和所有大臣都一起對立起來的。

在許多人心中,弑君的人是曹林,而不是曹承嗣,曹承嗣雖然的確是包庇了曹林,但他們是父子,這恰恰是曹承嗣對曹林的孝,而且並沒有直接的證據證明曹林弑君,於是曹承嗣得以堂而皇之的站在大殿上,還抱著皇帝,作為輔政。

群臣相互對視著,終究還是緩緩跪下,向著那個小皇帝行大禮,“蒙洛神恩典,大魏的皇帝,萬歲萬安,萬年萬福。”

太陽的光照的很高,卻照不進殿中,這裡是一片黑,長年無光。

……

梁國,建業。

在魏國中有許多梁國細作,發生在魏國中的消息當然第一時間就傳了回來,當然這些消息是混合著官方消息和小道消息的。

洛顯之仔仔細細看著這些消息,開始瘋狂的思索其中的邏輯,首先他能夠確定的是,弑君的人就是魏國人,在官方中否認了小道消息中說的曹林弑君之事。

但政治其中的一個定律就是,官方否認的才更可能是真相,所以大概率就是曹林弑君,但洛顯之覺得沒有這麼簡單。

還沒等他思考更多,皇宮中就有人來請他進宮,尚書省的官員有些豔羨的望著跟著宦官離開的洛顯之。

什麼叫做權力?

和皇帝離得近就是有權力,他們這位主官的權力,絕對是尚書令裡麵能排得上號的一位,三天兩頭的能夠見到皇帝,這讓尚書令這個官職的含金量都大大增加了。

洛顯之進入宮中後,蕭衍直接問道“靈秀,發生在魏國的事你知道了吧,魏國突然換了一個皇帝,這是我們的機會嗎?

你覺得魏國為什麼會如此?

曹髦這個人,朕覺得不至於如此,他不應當突然遭遇這樣的橫禍。”

魏國為什麼會如此?

洛顯之沉吟道“陛下,這世上的許多事,背後都有邏輯存在,比如百姓活不下去就會造反,活不下去的人太多,這個國家就會滅亡,這就是邏輯。

但這世上還有很多沒有邏輯的事情。

陛下,如果您用所有身居高位的人都英明睿智來看待這個世界,那這世上就會有無數您不能理解的事物。

在普通百姓的眼中,能夠做到高官顯爵的人,都應當是有自己能力的。

但想必您是很清楚的,肉食者鄙。

這個世界實際上就是一群沒什麼腦子的人,在統治大多數人。

發生在魏國的事,很可能是一場突發奇想的政變,很可能就是一群蠢貨被人三言兩語煽動,然後一路發展到不能控製。

比如魏國那個曾經的大將軍,他在這一場政變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他恐怕一直到失勢,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

他做的事沒有邏輯,我們又怎麼能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這世上的事,不能多問為什麼,而是要問,可能什麼,任用賢人可以避免這些,任用不賢的人則會遭遇這些。”

洛顯之的話很簡單,他也不知道魏國到底發生了什麼,但其中的原理他知道,無非就是蠢人太多,最後造成了不可預估的結果。

因為蠢人做起事來,是不顧及後果的,而聰明人則會思考,會思考就能夠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事情。

蕭衍對這個答案既滿意,又不滿意,弑君之事的發生,讓他渾身都覺得不舒服,這件事發生後,他已經沒有做其他事情的心思。

甚至就連進攻魏國都不想,他沉吟後又問道“靈秀,你認為我們梁國會不會發生這種事?會不會有哪個臣子,對朕不滿,想要殺朕。”

洛顯之立刻說道“陛下,千萬不要這般想,一旦開始懷疑,那國家就會走入下坡路了。”

蕭衍在殿中踱步,“朕懷疑弑君的就是那個曹林,但他可是魏國的宗親啊,宦官和外戚都不能信任,士族也不能信任,現在難道就連宗親也不能信任了嗎?

那還有什麼值得信任的?

朕難道要自己去治理國家嗎?

朕百年之後,難道不能給任何人去托付國家社稷嗎?”

洛顯之略微提高聲音道“陛下。

魏國之所以會發生現在的事,就是因為力量實在是過於失衡,臣現在所做的就是在避免這件事,況且臣在這裡,臣會效忠陛下。

臣恰恰覺得,宦官可以托付,外戚可以托付,士族可以托付,宗親也可以托付,隻要您維持好平衡,選擇合適的人選,這世上自然就有忠臣。

隻要您建立良好的製度,不讓那些彆有用心的人去鑽空子,就足以維持皇位的穩定。

臣有一番關於此事的理論,您可要聽一聽嗎?”

蕭衍現在急需一個人來安撫他的內心,立刻說道“靈秀你說,朕想要聽聽。”

洛顯之略作沉吟道“陛下,剛才您說的宦官,外戚,士族,宗親,這四者都不能被信任,臣便以這四者來為您講述一番。

宦官的選擇是最關鍵的,這些人大多數因為身體的殘缺而導致他們的精神有些許問題,這是人之常情,所以陛下在選擇宦官的時候,就要慎之又慎,要給這些宦官一些東西,能夠讓他們的魂靈都變得不同起來。

金銀珠玉隻會讓他們變得墮落,除了這些之外,您要讓他們感受到他們是真正的人,這樣他們才會為您的命令而效死。

外戚和宗親,這兩者一定要放在一起,外戚想要篡奪皇位的難度是極難的,自古以來還沒有外戚篡位的先例,而在邦周時期,宗親篡位的例子是存在的。

這是因為在宗法製下,外戚沒有資格奪取皇位,但隨著曹操這樣的權臣上位成功,實際上外戚也是有可能的,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外戚和宗親相互平衡。

千萬不要用外戚來平衡其他的力量,而且也不是任何的外戚都能夠使用。

首先要確保未來的太後不能偏向自己的母族,在這種情況下,重用外戚,也就是皇帝的親舅舅來保證皇帝的位置,是可行的。

宗親外戚都是皇室的力量,這二者之間才能夠平衡,這是極其容易被人所忽略的一點。

最後則是士族。

這是力量最為強大的一派,無論是宗親還是外戚,甚至就連宦官也是一樣的道理,最後都會變成士族,所以對士族的製衡就尤其重要,所有的力量都要和士族對立。

但一定要確保士族不會寒心,這群人一旦寒心,所造成的破壞不是前幾種所能夠比的,國家的治理還是主要依靠士族。

對士族的束縛,不僅僅要依靠製衡,主要還是要依靠道德思想,這些讀書人大多數都有一些理想,保存這些人的理想,這是不二的法門。

為道生,為道死。

這是許多讀書人最內心深處的東西。

臣鬥膽有兩句話想要說。

道教和佛教的東西,隻能作為玩樂之物,絕對不能用來治國,尤其是不能作為整合國家的思想,隻會造成分散,這對於國家是不利的。

寒門庶族等同於士族,或許說這二者就是未來的士族,可以將之作為同一類看待。”

蕭衍聞言頗有一種醍醐灌頂的感覺,他沉思良久後說道“朕是不是也太過於倚重宗親了?”

倚重宗親是如今這個天下各個國家都在做的事情。

雖然常說人在曆史中所學的唯一教訓就是得不到任何教訓。

但其實還是有變化的,從曆史上來看,邦周之所以能維持那麼多年,就是倚重宗親和外戚漢朝能再次得到天命,是宗親的緣故,甚至現在劉備的漢國在。

曹操的魏國能夠建立,是曹氏和夏侯氏的宗親出了很多力。

燕國燕氏失去皇位,是宗親的力量不足,一樁樁一件件,世人都看在眼中,所以現在諸國普遍都倚重宗親。

結果現在出現了魏國這件事,誰能不害怕?

蕭衍自己能打仗,還有洛顯之給他整理內政,他都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過於倚重宗親,那其他幾個國家自然同樣如此。

麵對皇帝的問題,洛顯之無奈的發現,自己居然隻能說是。

因為蕭衍的確是倚重皇親,在梁國中,皇親出鎮各個州和重要的郡,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現在蕭衍覺得不正常了。

聽到洛顯之說是,蕭衍越想越不安,“靈秀,如果朕現在開始調整這些宗親的位置,會有什麼結果?

朕認為你說的很對,朕應當將外戚皇親放在一起,士族寒門也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權力才是。”

洛顯之一聽就感覺不妙,這麼大的人事變動,會造成軒然大波,尤其是削弱宗親的力量,必然會引起反彈,魏國之事的導火索不就是皇帝下發了一封召集士族的聖旨。

他立刻說道“陛下,臣不建議現在這麼做,我們才剛剛打擊過門閥士族,如果現在再打擊宗親的話,可能會引來不可預知的結果,萬一真有某些懷有不臣之心的宗親和那些門閥士族聯合起來,在江東掀起叛亂,到了那個時候,就不容易收場了。”

蕭衍眼中迸射出殺人的寒光,他在戰場上殺了無數人的威勢完全展現出來,寒聲道“那就要問問是他們的脖頸硬,還是朕的刀劍硬了。”

洛顯之勸諫道“陛下不必如此,江東如果掀起兵變,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我大梁國,如果戰爭持續的時間略微長,豈不是給漢國機會嗎?

無論是勝還是敗,我大梁元氣大傷都是注定的,這完全就是沒有必要的事情。

給臣一些時間,臣可以兵不血刃的將宗親手中的權力為您收回來,江左的局勢要先穩定,而且現在是我大梁的好機會,陛下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

機會。

一說到這個,蕭衍當即問道“靈秀,你說的機會是不是……”

二人異口同聲道“益州!”

益州一直都是梁國內心中的痛,隻要一想到益州在魏國的手中,梁國就寢食難安,對於現在的梁國來說,北方三國中,唯一一個能夠滅亡梁國的就是魏國。

燕國和漢國雖然強,但是這兩個國家完全沒有水軍,也不能訓練水軍,漢國能夠訓練水軍的地點已經全部被梁國奪走,這兩個國家最多也就是在淮水邊上,看著梁國無能為力。

但魏國不一樣,魏國有益州,就能夠在長江上遊操練水軍,就能夠順著長江而下進攻梁國,當年楚國麵對秦國就是這樣被動挨打。

所以收回益州一直都是梁國的大計之一,這個大計甚至還超過取得青州等地。

但益州,易守難攻,尤其是江東麵對益州,更是以低打高,以下攻上,實在是難以攻克,但現在魏國的動亂給了梁國機會。

在軍事上蕭衍相當的有發言權,他歎息道“即便是魏國有動亂,但益州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這個機會可不容易啊。

即便是朕親自領兵,也沒有把握能夠攻入益州,當初楚氏丟掉益州實在是太過於無能,導致我大梁現在如此艱難。”

洛顯之聞言卻認真道“陛下,臣雖然對軍事不是非常精通,但縱觀史籍,有多少攻城的戰爭,是真正的攻下城池的呢?

上兵伐謀,中兵伐交。

最下策才是真正的攻城,現在魏國中有動亂,益州本來就是魏國的糧草之地,這裡是曹髦的親信在鎮守,而且還有益州本地的士族。

現在曹髦在長安不明不白的死了,而且朝廷還沒有找到殺皇帝的凶手,這讓曹髦的親信如何去想,據說死在長安的士族也有不少,那這些士族又會想呢?

鎮守益州的人會不會擔心被現在主導長安的曹承嗣所報複呢?

臣以為有了這些東西,我們完全可以將益州直接策反過來,而不是死傷無數的軍士,還不能順利的攻下。”

蕭衍聞言點點頭道“靈秀,你說的很有道理,如果真的能如此收回益州,朕一定給你記大功一件,之後朕再給你加官進爵,就沒有人能夠說得出什麼了。”

江東洛氏已經是公爵,在爵位上肯定是加不了,但食邑是可以加的,而且洛顯之現在的官職還不算是高,如果能有收回益州的大功,那不僅僅蕭衍直接任命他為尚書令的影響會全部消失,甚至就算是再往上加一點官,也是能夠被接受的。

洛顯之則不在意這些東西,於他而言,這些東西都是注定會得到的,那便沒有什麼值得關注的。

他所想的唯有自身功業的建立和梁國的興盛,以及他所能給後世所留下的東西。

洛顯之在蕭衍有些詫異的目光中跪拜在地上。

這樣的大禮是洛顯之極少才會有的,這個時代君主和臣子的關係也沒有這麼差距大,尤其是洛氏和蕭氏之間。

洛顯之高聲道“陛下,魏國之事,臣深恨之,弑君之事,極惡。

臣出自洛氏,自幼便受族中教導,這等大事,將會使天下道德大壞。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臣敢肯定,現在的魏國小皇帝,絕對不可能長久的坐在這個位置上,魏國中的動亂就要從現在開始了。

臣很擔心大梁也變成那副模樣,這世上大多數的人都迷信軍隊的力量,都迷信士族的力量,但卻不知道掌握這些東西的本質。

臣沒有什麼特彆大的能力,隻希望陛下能保持現在的初心,這世上並沒有那麼差,這世上的忠臣也沒有那麼少。

大梁的思想風氣從現在開始改變,就能夠成為諸國中的清流,隻有文明才能夠使一個國家長盛不衰,隻有道德才能夠使一個政權穩定不亂。

臣很擔心陛下陷入那種一切都要使用權術的境地,這種東西,就由臣來用吧,陛下隻要團結國中眾人就可以了。”

蕭衍從未見過洛顯之這麼認真的模樣,從未見過洛顯之說這些腐儒之言,在他的印象中,洛顯之是個手段非常淩厲,天賦超絕的執政者,是洛有之最好的繼承人。

但是現在一個他從未見過的洛顯之就這般出現在他的麵前,蕭衍突然知道了什麼叫做“我心光明”,這個詞大概就是用來洛顯之這樣的人的。

他的手段那麼淩厲,甚至稱得上是狠厲,麵對政敵基本上是砍瓜切菜一樣的橫推過去,毫不猶豫的讓無數人或者死去,或者流放。

但他的心卻這樣的光明,正如他剛才所說的那樣,有理想在其中。

蕭衍感慨道“朕曾經有青雲那樣的臣子,現在有靈秀你這樣的臣子,朕大概是最幸運的那個人了。

希望你我君臣能一直攜手,就這樣。”

就這樣。

————

在南北朝時期,時人普遍認為是魏國大將軍曹林弑殺了魏悼帝曹髦,我們知道並非如此,但曹林身為弑君者,卻並未受到懲罰,甚至他的兒子還籍此位居輔政,這是一個極壞的榜樣,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新一輪的道德崩壞從此而始了。

筆者所在意的點則是在一部當時的典籍中有一位親曆者記錄了一段文字,“時曹承嗣曰‘洛氏已沒無為振作,青史變作,僅此而已’,吾哀歎而不能言。”

這樣的感慨,證明這件惡性事件的發生,與洛氏消失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敬畏已失,道德崩壞!——《諸夏裂變·洛氏消失之後》

本章完


最新小说: 我宗門弟子都在種梗 潮濕咬痕 退!假千金的道侶們賴上真千金了 我在迪迦世界造EVA 玩弄陰濕年下後,嬌美人無處可逃 我修改的簡曆都成真了 一宵半夏:司教授的心尖孕事 絕對權力 柯學世界中的忍者 直播反串:我一笑傾城,掰彎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