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話之傳奇!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二部、三部和總政聯絡部都屬軍隊情報係統。總參二部被外界俗稱為「總參情報部」,是因為總參二部主要負責搜集軍事情報,包括三部分功能一是向外國派遣以各種身份為掩護的搜集軍事情報的特務;二是從外國的公開出版物上分析軍事情報;三是向駐外使館派出武官。二部為滿足軍事戰略情報需求而從事搜集活動的軍事特使,屬於該部特使處。特使處又叫三處,有四百多員工,按地理位置和所在地區對特使搜集活動的重要性,又被細分為幾個小組。其中最重要也許是最活躍的一個小組是以土耳其為基地。另一小組設在非洲。但不知道那些小組的活動中心在哪裡。中國軍事特使搜集有關外國武器技術、戰爭規模、軍事學說、經濟和政策方麵的情報。很多這種信息都能從公開渠道得到,但敏感技術一般來說還必須采取秘密方式才能獲得。
二部還有三個情報分析處,負責對特定地域的目標進行深層次的情報分析四處集中了解獨聯體和東歐的政治軍事政策,而另一處即六處則把工作重點放在與中國相鄰的亞洲國家上。另一機構被稱為美國或西方國家分析處,即五處。該處在進行政治和經濟分析時主要利用公開渠道得到的出版物。該處駐美國的分析家常常要在美國工作很多年,因為這一特殊的研究在中國情報圈內享有較高的聲譽。同時可能要花相當多時間和精力來培養語言能力強的分析家,這樣他才能辨彆出美國和歐洲公開出版物中所反映的文化和政治信息。五處最喜歡的兩個美國資料來源就是國會的報告和rand公司的文件。
二部新成立的科技處,又叫七處,職責是研究、設計和開發技術。有六個研究機構屬該處管理開發諜報設備的第五十八研究所、生產技術性援助設備的海鷗電子設備廠、北京電子廠、第五十七研究所、北方交通大學計算機中心和該處自己的計算機中心。七處的存在表明,二部正在考慮和策劃瞄準國外未來科學技術的諜報活動。軍事技術搜集單位和科研中心的密切關係,強有力地證明了技術情報援助在武器計劃進展過程中所起的明顯的作用。
總參二部有五個局廣州局、北京局、天津局、上海局、沈陽局。而這些局都是以駐這個城市的某某辦公室的名義出現。比如說廣州局,就是廣州市人民政府第幾辦公室。北京局就叫北京市人民政府第幾辦公室。
總參二部的職責是對外搜集情報,從地域上看,全世界除了中國以外都歸總參二部管,可是地方上的事情總參二部有時也會介入。
另外,總參二部研究機構的對外公開名稱是「國際戰略研究學會」。所以凡是戰略研究協會的專家學者,都是總參二部的軍官。比如說在上台以後,台海局勢緊張期間,經常發表針對台灣講話的一位年輕的學者辛旗,這就是總參二部的一個秀才。總參二部的情報水平比國家安全部至高很多,因為它從紅軍時代一直延續到現在,因而,有中國的cia(美國中央情報局)之稱。
中國沒有國家安全局,所謂的“國安局”隻是一種誤傳,中國隻有國家安全部,英文全稱是istryofstatesecurity,簡稱ss。中國國家安全部實際上是於一九八三年才設立的。
198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長、公安部長劉複之向政治局請示,要求改組中調部,計劃是由中調部的全部和公安部的反間諜機構合並成為國家安全部。中央政治局批準了這一設想,於是,國家安全部正式設立,當時的公安部副部長淩雲出任第一任國家安全部部長。後來由於在1985年發生了國安部的一位局長俞強生叛逃美國的事件,淩雲由此被撤職,由賈春旺出任中國國家安全部部長一職。賈春旺在這個職位上任至1998年,3月轉任公安部長。
中國的國家安全部是中國政府唯一對外公開承認的情報機關,也是中國情報及治安係統中,政府參與層麵最廣的一個單位。國家安全部是在1983年7月,由原中央調查部、公安部兩個主要單位,以及統戰部、國防科工委等部分單位合並而成,是一個針對他國之國家資源做全麵性諜報工作的情報組織。
國家安全部的任務角色,主要是執行中國政府對於世界情勢的掌握為重點,除了廣泛收集各國的軍備動態之外,對於各國對於中國政府所采取的態度,以及該國對中國的經貿前景等,均列入情報收集的範圍。因此,一般外界預估整個國家安全部分散在世界各國的諜報人員,人數絕不會低於4萬人,其中絕大多數是以新聞工作者、學者、商人,甚至以政治流亡人士做為身份掩護,以進行一國的國家資源搜集工作。不過,國家安全部分散在中國大陸內部的“偵察員”,總人數也在五萬餘人,因此國家安全部是中國國家機構中,一個“裡外通吃”的超級情治單位。
國家安全部對於他國的軍備動態極為重視,但在執行情報搜集的過程,卻與屬於中國解放軍方總參謀部的第二、第三部所做的工作迥然不同。因為國家安全部所派出去的諜報人員並不具備任何軍事背景,絕大多數也都沒有在解放軍中服過役,因而外界對於這些缺乏軍人氣質的人,並不會直覺的加以警覺或防範。
由目前已知的情資研判,國家安全部每一季均會依國際情報人員的“慣例”及“傳統”,將新舊任駐外的情報工作人員名冊傳送至當地國,以做為國際情報市場的“禮貌行為”。不過,列名在這些名冊中的正牌或所謂“合法”(legal)諜報人員,事實上根本就是以駐外使館或少數短期滯留該國的軍事交流人員為主,完全無益於該當地國的反情報工作,隻能算是一種國與國之間的情報默契。而且中國方麵也時常出於“善意”,凡是“合法”(legal)諜報人員,都統一依照英譯音而改姓“李”。在另一方麵,由國家安全部所付與任務的地下諜報人員,卻以各種可能掩護的身份向外積極拓展情報來源,這批學有專精的民間人士多半具備了一個並不起眼的身份,其中尤以學術上具備科技專長的學者的比例最高。
由於國家安全部所派遣至外國的情報人員數目極多,且“流動率”也很大,造成各國對於來自中國的人士,均會相對產生一種避免接觸的現象,同時由中國政府所的“合法”諜報人員名冊,又是常常虛實不定,使的當地國往往要耗費巨大人力去“盯哨”,但總會發生一位訓練有素的反情報人員,卻長期對一位根本就缺乏警覺的平凡中國人進行追蹤,平白浪費優秀人力。而這也是中國國家安全部的“人海戰術”之一。
如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的情報機構,國家安全部所編製的單位亦極為眾多,由最新的情資顯示,屬於國家安全部管理的下遊單位在15個部門左右,主要包括了技術局、外事局、特勤局、港澳局、台灣局、交通局、訓練所、計劃局、保衛局、通訊局,以及內政局等。
較值得國人關切的是台灣局以及訓練局。這其中尤以後者更為適於成為對外滲透的管道,因為由國家安全部所直屬的訓練局,是由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學院以及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等三個“學術機構”所組成,而且每一年均參與北京地區普通大學的招生活動,一般外界並不了解這是屬於中國國家安全部的直屬學術機構。這些學術機構並定期發行“現代國際關係”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