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定因為自己主動投靠,成為忠順王千金買馬骨的對象。
如果都靠不上,那就完全學習毛文龍,自產自救,在朝鮮建立東江鎮,不過道路要更加的艱辛。
如今國內總兵吳宏戰死,王純被俘,不知是投降了還是英勇就義。
逃回來的還有王鳳,常棟。
浙江兵報仇心切,願意聽從金江鎮的整編,也有群龍無首,無法抗衡的原因。
金陵兵同樣如此。
王鳳隻有一千兵,常棟隻有一千五百兵,也無力抗衡金江鎮。
且知道金江軍的厲害,不敢違背平遼侯,也服從了軍司的安排,沒有向朝廷彈劾平遼侯。
如果王鳳和常棟不願意,唐清安還真不好硬來。
因此他特意招來王鳳和常棟。
“明年和蠻族大戰,你們二部兵力不夠,無法獨立成軍,因此要整編,希望二位知曉大義,一心為公。”
“平遼侯所命,我等願意遵守。”
兩人很乖巧。
原本國內的援軍,被朝廷派到金州,有支援金江軍的意思,更有製衡牽製金江軍的暗中的意味。
如今以他們兩人殘存的實力,根本做不到牽製金江軍,還不如乖乖的聽話。
在錦州的失敗,對兩人也是很大的打擊。
“如此甚好,我不會虧待二位。”
有了平遼侯的承諾,兩人也不在有其他的顧慮。
因此軍司立刻整編了這九千五百兵,重新分了三營,並從各軍抽調了軍校生出身的中低級武官,充入了這三營。
所以現在的金江軍,為戰事準備的有四十三營。
不光金江鎮各地都動了起來,大周國內也是如此。
登萊碼頭草料,糧資已經高達上百萬石,其餘物資兵甲不可計數,並征集了眾多的船隻,用以運送金州。
山東的蘇觀,登萊巡撫韓昊。
兩名親近金江鎮的官員,對於物資的運送,極為的配合。
加上賈雨村,三人形成了一個三角,三方配合嫻熟。
“再於登萊,發糧二十萬,豆十萬,布三萬解往金州,以支應金州調兵前線。”
“金州各軍練兵完畢,即已準備開往前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理應充足各庫,以備戰事。”
巡撫賈雨村的奏疏,核糧道官張雲承的奏疏,先後抵達朝廷。
“金江軍,原國內兵,合計四十三營,近十三萬兵,已整裝待發,隻等朝廷糧資。
另請登萊大營的各兵,先至者先調入金州,以磨練雙方之默契。”
平遼侯的奏疏,也已送達朝廷。
國內征調了五千廣東水師和步兵,福建兵三千,廣西兵七千,雲貴兵四千,浙江兵三千,山東兵七千,金陵兵七千,山西兵兩千,川兵六千,江西兵三千,湖廣兵五千。
合計五萬兩千兵。
登萊的大營,目前隻有山東,山西,川兵,江西等地的士兵已至,其餘還在路上。
軍隊征調了,可是朝廷竟然選擇不出統兵大將。
老派的勳貴,例如神武將軍這等有領軍經驗的,因為太上皇的原因,不受皇帝的信任。
都降職發配到了邊緣地區,導致京城的勳貴,皆不堪大任。
勳貴不能用,那就要用文臣。
可是同樣因為太上皇的原因,原來朝中的老臣,重臣,也都已經去職。
新提拔起來的官員,要資曆沒有資曆,要經驗也沒有經驗。
偌大的京城,一時間竟然找不到人才。
劉一儒如今大權在握,滿朝門生故舊,看上了這個職位,提議了自己的門生吳文華。
皇帝還在猶豫,卻受到不少穩重人的反對。
此人沒有處理過軍務,如何能負責這等軍務大事。
而唐清安聞知後,也堅定的上疏反對。
“軍國大事,乃國家之安危,如何能輕率而出,必選老臣持重之人,方是國策。”
劉一儒此人敵視勳貴,他的門生,唐清安不放心。
如果導致兩軍不合,唐清安就要考慮,是否還要堅持原來的軍事計劃。
他願意為國平遼,代價卻不是金江鎮大敗。
在寧遠的忠順王請命。
忠順王有能力,有資曆,他出任總督,雖然會導致金江鎮獲得的利益最小。
可是為了勝利,唐清安願意支持忠順王。
可奇怪的是,皇帝卻沒有同意,而是下詔忠順王,編練錦州軍,牽製北鎮。
皇帝的親信史鼎,看出了其中的機妙,不過他沒有為忠順王說話,而是推薦了他的大哥。
史鼐。
史鼐是勳貴中,難得的擔任重要職位,卻沒有倒向太上皇的人。
且皇帝深信史鼎。
沒有掌權之前,史鼎就旗幟鮮明的支持皇帝,為皇帝出謀劃策,立下了大功。
加上史鼎常誇耀史鼐,對於史鼐的才能,皇帝也是深信不疑。
畢竟史鼐沒有被罷職前,在錦州做的也不錯。
最後因為劉一儒的原因,皇帝才同意劉一儒的建議,召回了此人歸京。
劉一儒原本的門生魏毅,擔任遼東經略,導致錦州大敗,這一回又提議他的門生,也是皇帝猶豫,最後沒有認同的原因。
最後思來想去,同意了史鼎的建議。
史鼐重新出山。
正如紅樓原文中一樣,第二次外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