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看到蜈支洲島的風光旖旎和山海之間的萬千氣象,便欲在此結廬而居,煉丹修身。
此事被當時的崖州知府鐘元棣獲悉,隨即前往查看。
果見小島風光與風水俱佳,認為如此寶地不應為個人所有,理當造福於民。
於是他製止了吳道人的行為,由州府籌資在島上修建了一處庵堂,取名為“海上涵三觀”。
供奉的是中國漢字的創始人倉頡,這在國內亦屬罕見,在海南的文化發展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清政府倒台後,庵堂無人管理,漁民推倒塑像,改奉媽祖?。
1993年,島嶼的開發建設者重建了媽祖廟?。
媽祖廟不僅是信仰的寄托之地,也是心靈的棲息之所。
在這裡,人們可以拋開煩惱,尋求內心的平衡!
石林和鹿予喬虔誠地拜過媽祖後,就出來了。
“這個島其實現在是屬於私人島嶼。”見石林和鹿予喬對曆史文化這麼感興趣,倪妮說了聲。
“私人島嶼?”石林和鹿予喬簡直不敢相信。
“其實這個島嶼在解放後被jf軍征用,作為戰略防禦的重點地區。
在常規武器戰爭條件下,它的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防禦的前沿陣地。
五十年代的cx戰爭,六十年代同台灣g黨政府的軍事對峙,七十年代初的yn戰爭,都使這裡始終充滿了戰爭的氣氛。
據當時部隊人士回憶,在山頂上用高倍望遠鏡甚至可見公海上漂亮國第七艦隊軍艦上的人員活動情況。
因此解放後三十年來,部隊在島上修築了大量的地下戰備工事,總長度相加有4公裡長。
進入九十年代後,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而且隨著現代戰爭武器的發展,這裡也失去了戰略意義,部隊於是放棄了這裡,從此翻開了蜈支洲島作為度假休閒聖地新的曆史篇章。
而這裡就被私人拍了下來,七十年產權,據說他們又追加了三十八億用於蜈支洲島的開發和建改。”
倪妮講完後,石林和鹿予喬相信了。
從媽祖廟出來後,鹿予喬拉著石林的手撒嬌:“老公,我餓了!”
“那,你想吃什麼?”石林問。
我帶你們去體驗一下“公道”餐吧!倪妮說道。
“什麼公道餐?”鹿予喬很是好奇。
“公道”是海南農村曆史悠久遍及每個村落的食俗,稱得上原始的aa製。
它以濃鬱的生活情趣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在海南食文化中迸放出獨秀的一枝。
“做公道”,是多人湊份來做、分而食之的習俗。
公道,就是公平合理,沒有重此輕彼的意思。
在海南,“公道”二字也用到了食事上。
為了解饞,眾人合資買來三鳥(雞、鴨、鵝)分吃,除了頭、腳等部位要平分外,拇指大的雞心臟也要等分,做到人人有份,這叫“做公道”或“吃公道”。
“做公道”被分為小中大三種:小的公道,是宰隻雞或鴨,現場做淨或煮熟後分份;
中的公道是宰隻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