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世勳自然看到眾人的各色神情,也清楚他們是既佩服曹公公又擔心其態度會否影響談判?
隨即唐世勳續道,無論朝廷使團的主使楊公公和副使楊文驄大人,還是我方的秦正甫與秦薇兒,皆未想到曹公公的態度竟如此強硬。
楊公公氣急而笑道:‘本使聽聞曹副使你曾是桂王府的審理副,難怪如此公正不阿,但桂王爺移駕廣西居然忘了帶上你,惜哉,惜哉!’
要說楊公公這番話對曹公公而言無疑是極儘譏諷挖苦,而這還得從大明的宦官體係說起。
大明的內廷有二十四衙門,分為司禮監與禦馬監等十二監、鐘鼓司與寶鈔司等四司、兵仗局與銀作局等八局。
而無論是權力最大的司禮監和權力第二的禦馬監,或是其他各監、司、局,品級最高的太監也隻有正四品。
亦即是說,如司禮監的一把手掌印太監也隻正四品,而十二監的一把手皆稱掌印太監。
其下為從四品的左、右少監,正五品或從五品的左、右監丞,正六品的典簿,以及品級更低的長隨、奉禦等等。
而鐘鼓司等四司、兵仗局等八局的一把手也稱掌印太監,但司、局的二把手及以下另有名稱,且這四司八局的掌印太監為正五品。
此乃大明宦官製度的基礎框架,不過從洪武帝直到崇禎帝於今年自縊的兩百七十六年間,宦官製度也如軍、政製度一樣經曆過諸多增設。
如內廷二十四衙門中權力最大的司禮監,除了掌印太監以外,還有提督太監、秉筆太監與隨堂太監等。
如禦馬監除掌印之外,設有監督太監與提督太監等。
又如此次出使楚軍的朝廷使團正使楊公公,他乃是弘光朝廷的司禮監掌印太監韓讚周的心腹之一,而楊公公的本職乃是從五品的尚膳監之‘提督光祿太監’。
尚膳監掌管禦膳、宮內食用和筵宴等,雖然該監的權柄不如司禮監和禦馬監等,但油水卻足得很。
由於皇宮每天要采購大量的食材,以及采購廚具等物資,且宮廷膳食標準高、花費大,尚膳監在采購過程有極多的謀利手段與灰色收入等。
要是崇禎帝在位時,尚膳監的油水自然少,但如今這位弘光帝朱由崧可不同。
弘光帝於五月十五登基以前尚算‘老實’,個人生活也不敢太過張揚,而當他登基以後可謂原形畢露。
尤其是‘酒、色’兩樣,如他大肆選妃甚至強征良家女子入宮,又如愛大擺筵席好酒貪杯等等。
而楊公公乃是‘提督光祿太監’,雖然他在尚膳監的地位品級不如監內的掌印太監與總理太監,且他的品級還低於左、右少監,但他卻在尚膳監混得極為滋潤。
因楊公公的職責側重於對外協調,他主要對接的是掌管宮廷祭品、膳食供應的外廷機構‘光祿寺’,即監督食材采辦、供應等事務,確保尚膳監所需物資的順暢獲取。
但這隻是表相,因光祿寺提供的食材等物全得‘走流程’,提督光祿太監則需按規矩進行監督。
尤其是皇帝宴請功勳重臣或外賓等,這必須得正規,誰都不敢出錯,而且賬目是一清二楚,也就沒甚油水可言。
不過,皇帝若要‘開小灶’呢?
比如嘗些民間小吃、某酒樓的招牌菜或是某個不太知名的酒水,難不成還要鄭而重之的將這等小事交給光祿寺去辦?這讓外臣們如何看待?這不是等著被那些個禦史言官們罵嗎?
因此,皇帝想要開小灶或是對飲食有甚特殊偏好,便會由尚膳監繞過光祿寺而向外采購。
這類由尚膳監自行采購的食材標準高不高另說,但靈活性大、隱蔽性強,且缺乏外廷的監督,故而成為內廷二十四衙門撈油水的‘重災區’之一。
而楊公公作為正五品的尚膳監提督光祿太監,正是為弘光帝私下在外采購的負責人,他的油水之足可想而知。
當然,若非楊公公乃是司禮監掌印太監韓讚周的心腹,他也得不到這采買資格。
再說那大明藩王府的宦官體係,其與內廷二十四衙門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完全分離的兩個體係。
以桂王府為例,其內設有承奉司、典寶所、典膳所、典服所、典儀所、奉祠所、良醫所、審理所等部門。
其中承奉司為藩王府宦官的核心管理機構,總領王府宦官事務,其相當於宮廷二十四衙門的司禮監。
實際上,藩王府的宦官製度仿照宮廷內官體係設置,但規模和權限遠小於中央,主要負責王府內部的下人雜役、侍奉藩王及其家眷等等。
且藩王府宦官的設置嚴格遵循朝廷規製,其俸祿、權限等均受中央約束,不得乾預地方軍政事務。
而承奉司的一把手稱承奉正,品級為正六品,二把手為承奉副,品級為從六品,其餘各部門亦是如此。
曹公公曾經在桂王府的‘審理所’任‘審理副’,該所負責處理王府內部的訴訟、糾紛,以及對王府屬官、奴仆的懲戒,當然,該所的權限僅限於王府內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按品級來說,曹公公曾作為桂王府審理所的‘審理副’為從六品,而楊公公作為內廷尚膳監的提督光祿太監乃是正五品。
雖然品級隻差一級,但兩位公公的權力地位無疑有著天壤之彆,且藩王府的宦官幾乎不可能跳出這個圈子去往內廷二十四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