閥閱漢末!
待高誠走後,高珣,高江,俞平三人,轉身去了亭舍。
不一會兒,三人從亭舍裡搬出了幾個大鐵鍋,先做好準備,然後等高誠帶來糧食。可又一個問題擺在了他們三人的眼前,亭舍裡的柴火不多了,最多隻能煮幾十個人糧食的柴火。還有一百多人的柴火沒有著落。
正在高珣三人苦惱之時,行人百姓幫了他們的大忙。
原來在高珣與俞平交談之時,他們出於好奇,留下來觀看。從高珣與俞平的交談中,知道了高珣要賣馬給這些流民買糧食的事。他們沒有想到高珣年紀不大,就有如此仁義之心。
他們都是些底層百姓,對這些因澇災而流落他鄉的流民,充滿了同情,更是感同身受。如今這世道是越來越混亂,大部分的官吏隻知道橫征暴斂,不管他們的死活。一旦有天災,這些流民的今日,就是他們的明日。可是同情歸同情,他們家裡也沒有多餘的錢糧來救濟這些災民,隻能眼睜睜的看著他們餓倒在路邊。
如今好了,高珣站出來為這些流民做事,他們對高珣所做的事,由衷的感到認同與欽佩。
他們看見高珣三人站在柴火麵前發呆與苦笑。作為莊稼人,哪裡還不知道高珣他們缺柴火,也同時知道高珣三人還很缺人手。於是他們來到高珣麵前,要求幫忙。
高珣等人見百姓要幫忙,哪有拒絕之理,正愁人手呢。於是高珣把百姓分成三隊,一隊專門生火燒水。一隊去不遠處的樹林,灌木從中,拾取柴禾。而高珣三人帶著一隊人,把分散在四周的流民安置在一起,以便照顧。
待安置好流民後,高珣與俞平一時無事可做。高珣對俞平身為一個官員,一個大漢官場最底層的亭長,卻不忘為流民做事,心中很是佩服。而俞平對高珣如此年紀,又如此仁義之心,也很是佩服。
於是兩人相互間就交談了起來。一點也沒有初次見麵,那種交淺言深的顧忌。隨著交談的越深,兩人在對待百姓的觀點上,有許多的相同觀點,雖然也有一些分歧,但是也無傷大雅。於是一個不以他是官身,一個也不以他是少年平民。像兩個相交多年的好友一樣,暢所欲言。
在交談中,高珣也知道俞平是吳郡由拳縣人,也得知他是一個寒門出生,因為處事公正,在其鄉亭有很大的威望,於是才被舉薦為亭長。
更是讓高珣經過分析知道,俞平還是一個廉潔奉公,體恤下民之人。雖然俞平隻是一個亭長,做一些迎往送客,接待來往官吏之事。但是俞平還掌管一亭的治安與民事。
加上他所在的亭,正處於要道上,如果他要弄點錢財,也是輕而易舉。可是他沒有,窮的響叮當。這讓高珣不得不佩服他的為人。
俞平也經過交談,也得知了高珣的身份。
一個因躲避戰亂,跟隨父輩從並州遷移到揚州的普通平民。現在居住在海鹽縣,西亭鄉,高家村。
也知道高珣如今正要去吳縣鹽官寺衙,領取經商食鹽憑證。雖然他不太讚同高珣經商,但是一聽高珣說,要把經商得來的錢,用一部分放在像這些流民身上時,他也沒有再勸導。
畢竟這也是為百姓做事。隻是心裡對高珣有點惋惜。因為經過交談,他知道高珣有很高的才華,如果高珣一旦經商,那就進入了低賤行業,以後會被許多人看不起。
如果高珣往後帶著鹽商的身份進入官場,一定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麻煩。那麼可以想象,高珣以後的官場之路,一定不會通暢。
在古往今來,商人除了呂不韋外,還沒有任何一個商人在官場上身居高位的。而呂不韋那投機的時機,是可遇不可求。他不覺得大漢還有什麼好的機遇給高珣。
半個時辰後,高誠與張成帶著糧食車隊來到亭舍。
從高誠那裡得知,高珣的坐騎隻賣了三萬五千錢,而高誠用三萬錢買了一百斛糧食,餘下的五千錢都買了藥材。果然是奸商,一斛粟米漲到了三百錢,他可知道在平常間一斛粟米隻需二百二十掐左右。
不夠感慨歸感慨,隻要能買到糧食就行了。同時也感慨高誠的精細。這藥材之事,他還真忘了。現在這些流民還真是需要藥材來好好打理一下。
待行人百姓,把粥煮熟後,高珣親手把粥分給流民,又交代那些流民婦人照顧老弱與幼兒,又讓俞平把剩餘的糧食與藥材放進亭舍,並拜托他代高珣在亭舍贈粥。
等這些做完後,高珣辭彆了俞平,在那些流民的感恩涕零中,三人兩騎踏上了去吳縣的官道。
申時剛過,高珣三人緊趕慢趕終於抵達吳郡治所,吳縣。望著這高達四丈的夯土圍牆,以及進進出出的行人。高珣不禁一陣感慨,幾十裡外正有一群群人嗷嗷待哺,而這卻是一片安詳與生平。這還真是一種莫名的諷刺。
真不知道這些做官的是如何想的。為了使他們轄境內,不出現流民,拚命的把流民往外趕。難道這官職對他們來說,真的比百姓重要?
高珣三人交了城門稅,進入縣城。因為在路上耽擱了一段時間,此時天色也不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