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遺忘的角落!
第三章乞活之種
馬背上拚殺出來的石虎,當皇帝後自然不會放棄戰爭,他要通過戰爭來開疆擴土,實現其阿胡拉瑪茲達的火焰在中原大放光明繼而鳩占鵲巢的夢想。擴張戰線分為南北兩線。
南線對手,自然是南方的東晉。
北線的對手,則主要是鮮卑三部族段式、慕容氏、宇文氏。
同時,北方燕代之地還有內遷的丁零、烏桓、夫餘等各族各部,也是石虎征服的對象。
在北線,石虎兵鋒直指遼西的鮮卑段遼部。段部鮮卑的遼西公國的根據地主要在令支,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遷安、遷西和灤縣北部地域。
石虎海陸並進,段遼頃刻間丟了40餘城,母親妻子也被俘,隻能單騎逃走。石虎將段部鮮卑的三千萬戶遷到內地的雍、司、兗、豫四州,派李農持節監督遼西北平軍事,守衛羯趙的東北門戶。
在南線,石虎派羯趙的另一開國大將夔安為征討大都督,領兵7萬進攻漢人東晉的門戶荊揚地區。夔安一度攻陷東晉的邾城(今湖北黃州),東晉大將黃衝、曆陽太守鄭進投降羯趙,夔安掠東晉民7萬餘戶而還。人口,就是生產力,掠奪了人口,相當於搶來了一台台活生生的機器,為帝國的穩固打螺絲的機器。
經過南征北戰,石虎的勢力不斷加強,後趙國的疆域也不斷擴大,鼎盛時有“十州之地”。
對石虎這種鳥人的開疆擴土,本來沒什麼興趣。之所以用些許筆墨描述一下,主要是為引出一個人,一個曆史不容忽視但又有些被忽視的人。
在此次對東晉的作戰中,石虎軍中有一漢人少年將軍,勇悍絕倫,大敗晉軍。此少年將軍,後來深刻影響著北中國的曆史,並在漢民族曆史上書寫了濃重的一筆。
石閔,石虎的養孫。
前文已述,西晉末年,匈奴人、羯人起兵叛亂,大肆燒殺擄掠,並州飽受戰亂而造成了大饑荒,餓殍滿地。306年,並州刺史司馬騰,率領由西晉並州的官吏、士兵及農民等兩萬餘戶組成的難民團,到冀州(今山西南部、河北西南、河南東北、山東西部)逃難,求食謀生,號為“乞活軍”。
“乞活軍”,顧名思義,就是在亂世中乞求活下去,其淒慘悲壯情形可見一斑。
“乞活軍”的中多數人是漢族流亡的農民,還有一部分人此前的身份是原西晉並州的官員、士大夫和官兵。亂世之下,是沒有專門的組織部門去給他們查檔案、定身份的,當他們加入到流民的行列中後,也逐漸成為了流亡農民的一部分。
亂世出流民,流民擾亂世。中國一半以上的王朝,毀於流民。
秦滅六國,費勁的完成了大一統,而僅存二世,陳勝、吳廣即揭竿而起。星火燎原之下,六國貴族紛紛趁機複國,最終勝利果實被社會混子劉邦幸運摘得。
東漢末年,“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張角、張寶、張梁兄弟們振臂一呼,數十萬流民席卷中原,漢室衰亡。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儘帶黃金甲”。唐末,山東的一個私鹽販子黃巢,所率十幾萬流民如蝗蟲過境,席卷大江南北,將大唐帝國的根基啃噬的千瘡百孔。
明末,連年天災,西北地區某政府招待所失業在編人員李自成,帶領一幫饑腸轆轆的流民四處流竄,政府越剿越壯大,滾雪球一樣滾到北京,逼的勵誌中興的崇禎皇帝壯誌未酬自掛歪脖樹。
有恒產者有恒心,但凡有個小破房遮風避雨,有口稀飯熱湯的果腹,戀家的中國人誰願意去做離流氓不遠的盲流子?目前,我們的一係列政策,如,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以保農民有的吃,曆次改革宅基地交易限製均巋然不動以保農民有的住,全麵扶貧精準扶貧以保基本民生等,實乃高層高瞻遠矚之為。
流民問題,也是西晉末年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西晉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此十分頭疼,也曾試圖解決。辦法無外乎有兩種一是將流民遷回原地,哪來的回哪裡去;二是由流民所流動到之地的地方政府組織安置。
馮小剛導演的電影《1942》中有這麼個場景1942年抗日戰爭期間,河南囤積了大批難民,政府協調好專列,將難民往陝西分流。結果,沒過潼關就被陝西地方政府派軍隊給趕回來了。亂世之下,中央的命令照樣不好使。因為,地方的老百姓也要吃飯活下去。
戰亂期間,流民不是很多,而是巨多,遣送起來談何容易?而地方安置也基本行不通,戰亂紛爭,五胡湧入,西晉地方政權自己尚且不能自保,怎顧得上安置流民?
就這樣,流民集團像滾雪球一樣不斷膨脹,達到了曠世空前的地步。
戰亂之下,資源匱乏,地主家也沒餘糧,沒有哪個地方政權歡迎流民。所以,乞活軍所到之處,衝突不斷。
西晉各處封疆大吏,如司馬越、苟曦、王浚等,不斷派軍驅趕流竄到自己地盤的流民集團。後來,見實在是不奏效,因為流民越來越多,如蝗蟲過境,如何驅趕?有的地方軍閥大腦溝回稍多些,靈機一動,想到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既然趕不走,發給他們武器,幫自己打仗不香嗎?
於是,乞活軍又卷入了軍閥混戰。
五胡入侵,民族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後,乞活軍的主要活動也隨之自發的轉變為抗擊民族敵人匈奴劉氏和羯胡石氏。
311年,洛陽被匈奴劉氏攻陷後,大河以北的廣宗今河北威縣東和河南的陳留今河南開封東,是乞活軍主要聚集的兩個中心區域。
長期的戰鬥,使乞活軍總結出了亂世乞活的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集團的建設。
在從事農業生產的同時,乞活軍也統一起來,組建了半軍半農的武裝組織。沒有財產、沒有住所,純粹的無產階級,隻為了吃口飯活命,這樣無後顧之憂的部隊,打起仗來是異常凶悍的。
乞活軍在開戰之前,根本不考慮先拭目以待再抗議再遺憾再發最後通牒才打,而是二話不說擄袖子上去就群毆。在與胡人長期殘酷的鬥爭中,磨練出了極強的戰鬥力,以驍勇善戰、組織嚴密、韌勁足耐力強著稱,可稱為中國古代最凶猛、最強勁的特種部隊。
乞活軍中有一個叫冉良的猛人,字弘武,滑州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自幼就舞槍弄棒的,11歲時就已能統率族人與胡人作戰,膂力過人,所向無前。
冉良還頗具民族意識和愛國情節,其曾率族人從魏地(今河南)過江,投奔江南的東晉,要求晉室出兵,一同北伐。
結果,偏安江南的東晉,卻根本沒看上這群破衣爛衫要飯的。冉良無奈之下,隻好北返。不過,這次南行也不是沒有收獲,東晉朝廷感念冉良的民族氣節,給了其相應的政治待遇,封其為晉“建節將軍”。
當然,這個封號,如同蔣委員長封土匪,“中將遍地走”、“兩星臭大街”,屬空頭的委任狀,搞語言賄賂。
310年,石勒攻打河內郡,兩軍廝殺時,石勒在陣前觀戰。隻見對方陣中一少年戰將,勇悍絕倫,麵對匈奴、羯胡的攻城大軍勇而無懼,箭射、槍挑殺死胡軍多人。
石勒驚歎猛人啊(此兒勇健可嘉)。
此少年戰將就是冉良。
冉良雖猛,但終因力量懸殊,被石勒俘虜。石勒惜其才,令石虎收其為養子,改姓名為石瞻,其所部漢族乞活軍也被石勒收降,調撥給石虎節製,駐紮在蘭陵郡(今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附近)。
328年,前趙、後趙大戰時,冉良在和劉曜部隊交戰中戰死於新絳(山西省西南部)。冉良死後,留下年幼的兒子石閔,按輩分應是石虎的養孫。
石閔除繼承了父親的勇猛外,還長於謀略。公元338年,年僅16歲的石閔,參加了自己軍旅生涯的首戰,史稱昌黎大戰。
在這場大戰中,五胡十六國時期兩個天才少年將星第一次碰撞。這兩個天才少年,一個自然是石閔,另一個,就是號稱五胡十六國第一名將的慕容恪。
前文已經有所介紹,石虎統治的後趙、南方的東晉,都是偏安,邊疆麵臨巨大的軍事威脅。威脅主要來自於北方的少數民族,如鮮卑、丁零、烏桓、夫餘等。
其中,鮮卑族主要有三支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對後趙來說,最大的威脅,即是337年由慕容部首領慕容皝建立的前燕國。
鮮卑族,屬北方阿爾泰語係,興起於大興安嶺山脈,先世是商代東胡族的一支,秦漢時從大興安嶺一帶南遷至西刺木倫河流域。鮮卑曾歸附東漢帝國,匈奴西遷後,鮮卑族占有了匈奴的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萬戶也並入了鮮卑,其勢力逐漸強盛。
魏晉之際,慕容鮮卑自遼西遷於遼東北,294年,慕容鮮卑部首領慕容廆率部移居至大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