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南桓溫(一)_曆史遺忘的角落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曆史遺忘的角落 > 第二章 南桓溫(一)

第二章 南桓溫(一)(1 / 2)

曆史遺忘的角落!

第二章南桓溫

慕容恪執政前燕期間,中華大地上大大小小的政權有數個,實力最強大的卻隻有三個,分彆是慕容鮮卑的前燕、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南方漢族人統治的東晉。三國鼎立且互相攻伐,劇情可寫一部後三國演義。

時勢造英雄,三國中,均各有兩個擎天柱似的人物支撐著帝國的大廈。前燕是慕容恪、慕容垂,前秦是氐族人苻堅、漢人王猛,東晉則是一代梟雄桓溫和謝安。

桓溫,籍貫東晉譙國龍亢,即當今安徽省懷遠縣西龍亢鎮。東晉曆史上的北伐狂人,超級戰將。

史載桓溫長的比較有個性奇骨,碧眼,蝟須,麵有七星。這種長相,我們先根據中華傳統麵相學理論為其相個麵,再對照其一生際遇,看看是否相符。

1奇骨。關於桓溫奇骨的記載,來源於《晉書桓溫傳》“太原溫嶠見之曰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及聞其聲曰真英物也。”

溫嶠,出身太原溫氏。太原溫氏可能不如太原王氏那麼出名,但也是士族,政界大佬頻出。溫嶠的叔叔溫羨曾任司徒,位列三公。溫嶠本人的一生就頗具傳奇,搭檔過劉琨,平定過蘇峻之亂,拜驃騎將軍、始安郡公、開府儀同三司,出將入相、文武兼備,卻在41歲正值盛年的時候,莫名其妙的死了。怎麼死的呢?據說是看了不該看的東西。

說是溫嶠返回武昌,途經一處水灘,叫牛渚磯,當地傳說水中有水怪。溫嶠見水汪汪的一片幽藍,知道深不可測。人在仕途得意時格外熱愛生活,獵奇心理也格外強,溫嶠就想走進科學,察看一番。水幽藍至深,黑漆漆的,湊近了點火照明往裡瞅可能能看清楚些,可荒郊野外的哪裡去找火把?溫嶠一想,返程時朋友送了幾隻犀牛角,可以引燃(有錢就是這麼任性)。當他拿著點燃的犀牛角湊近往水裡瞅時,頓時大驚失色,扔了昂貴的火把,連滾帶爬的讓隨從趕緊扶他上馬開路。當夜,溫嶠高燒不止,第二天醒來跟家人說昨晚夢到一個怪物憤怒的跟我說,我和你幽明有彆,各不相擾,你亂照什麼照?!

不久,溫嶠就莫名其妙的去世了。這,就是犀照牛渚的典故。這個典故告訴我們,沒事彆瞎照,古有溫嶠,今有冠希,都是例子。

溫嶠亂照相,把自己照到幽冥界去了,也給自身抹上了一層玄幻奇妙神秘的色彩。他從桓溫的奇骨上就判斷出桓溫此人絕非凡人,那他一定看過一本書。

“以相奇言之,聖人有奇骨體,賢者亦有奇骨”。《論衡》,漢,王充。

自此之後,奇骨,就成為麵相學中判斷一個人是凡人還是神人的標準,“嘗矜有奇骨,必是封侯相”《同孫構免官後登薊樓》,唐,張謂。

2碧眼,淺藍色或淺綠色的眼睛。白種人中常見,而長在黃種人臉上,就極為罕見了。傳說修道有成的人,嗔心儘去時,眼睛才能成為淺藍色。碧眼方瞳,中脈已通,傳說中神仙都是這眼色。方瞳,意指眼珠不動,妄念不起,遠離癲夢。桓溫碧眼歸碧眼,但一定不是方瞳,原因?看後文,他是個老色狼。我們先來看他的其他麵相。

3蝟須。胡須也能反應一個男人的性格和運勢。譬如,有著清疏柔軟胡須的人,往往個性善良,性情溫和,善於動腦,多具有創作文采,文藝青年較多。而有著粗硬胡須的人,則往往性格剛烈,這樣的胡須往往又分為兩種一是有著蓬亂濃密絡腮胡的人,性格粗獷,為人單純剛直,講義氣,因此容易受人利用,當打手的較多;另一種即是所謂的蝟須,即口唇上下有著像刺蝟一樣濃密純黑胡須的人,往往精神氣血旺盛,做事乾練,且多具有完美主義傾向,年輕時挫折較多,行至中年,運勢強盛而多作為。

4麵有七星。根據麵相學,麵帶七星痣的人特點一是做事相對急躁馬虎,總是在不由自主的趕時間,事情很快能完成,但質量難以保證,為此會錯過一些晉升的機會,因為不被上級所信任。二是生性仗義善良,身邊的遇到困難都會主動幫忙解決,因此又深受身邊人喜歡和擁護。事業總體相對旺盛順利,但應提防小人。

奇骨,碧眼,蝟須,麵有七星的桓溫,被後世譽為中國曆史上風格最特異的人。同時,他也是遭受近代軟骨病史學家非議最多的一個曆史人物。

桓溫,生於士族橫行的年代,也是個官二代,其先祖是曹魏政權的大臣桓範。父親桓彝,也為重臣,晉元帝“百六掾”之一,蘇峻之亂時,由於江播的出賣,而死於蘇峻部將韓晃之手。

蘇峻之亂是怎麼回事?這得先從東晉皇室與世家大族和地方軍閥的微妙關係說起。

第一節王與馬,共天下

前文已有敘,東晉前期,有擁立之功的琅琊王氏家族,成為南方士族的no1,控製東晉的朝政。

史稱的“王與馬共天下”,一般人認為,是指東晉的司馬睿與王導、王敦兄弟。其實,這個格局,早在西晉末年即已奠定。

第一組“王與馬共天下”,是指洛陽的司馬越與宰輔王衍。

自西晉太保王祥以來,琅琊王氏一直是名門望族。王祥族孫王衍,累任至司空、司徒、太尉,是西晉後期的首席宰輔大臣。在王衍的布局下,其身在首都,王敦在青州,王澄在荊州,王導與司馬睿在江東,兄弟四個可謂在東西南北中,控製西晉的黨政軍民學。在王衍最初的布局中,青州和荊州才是重點,而江南的晉室中興,則是在意料之外。

第二組“王與馬共天下”,才是指建鄴(南京)的司馬睿與王導。

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第一組“王與馬共天下”組合司馬越、王衍國破身死後,晉室南渡,偏安江左。一起來江南的宗室,可不僅是司馬睿一家,而是彭城王、汝南王、南頓王、西陽王一起來的,號稱“五馬渡江”。

五大宗室來江南,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一打聽原來是皇家公乾的,地方實力派、南方的士族大家麵對這樣一群人,可不是都買賬。

這時候,王家兄弟的作用就突出出來了。

琅玡王氏,琅玡王司馬睿,二者自祖父那一代起即是世交,王氏兄弟自然鼎力支持司馬睿。於是,彭城王、汝南王、南頓王、西陽王其他四個司馬氏王爺,因不容於南方地方實力派而相繼敗亡,唯獨司馬睿,在王氏兄弟的支持下,成功成了江南之主。所以,民間有“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之說。

特彆是王導,到江南後,堪稱這個流亡政權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他主動出謀劃策,胡蘿卜與大棒並行,聯合南北士族,擁立司馬睿為帝,建立了東晉政權。

司馬睿登基那天,甚至激動的拉著王導的手,拍拍龍椅“老王啊,來來來,咱倆一起坐。”以不怕王導成為隔壁老王的氣度,對其豐功偉業表示讚賞和感激。

王導當然沒坐龍椅,不過他自然官居宰輔,後總攬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國政。司馬睿對王導,不敢以普通臣僚視之,稱之為“仲父”。後來的晉成帝給王導下詔,居然帶有“惶恐言”、“頓首”等詞,曆史眾權臣中因業績威望而不是武力使皇帝如此謙恭的,獨此一家,再無分店,連諸葛孔明都做不到。

王導坐鎮中央,王導的從兄王敦,則在外都督江、揚六州軍事,掌控東晉長江中上遊的全部軍隊,是東晉的第一實力派大軍閥。

世家強大,皇族也不得不與之聯姻。王敦本人就娶了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兒襄城公主(《世說新語》中的舞陽公主),另外,其他琅琊王氏子弟也均身居東晉要職。直到後來,庾氏家族興起,才抑製王氏並淩駕於其之上。

權臣勢力越來越盛,自認為應該宇宙第一的皇帝自然有點不得勁兒。而王導、王敦兄弟,也逐漸感受到了皇帝的這股不得勁兒。

先是朝中的王導,雖然官越封越大,什麼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中書監,可驃騎將軍的職位被拿掉了,這可是實打實的軍權。另外,王導慢慢感覺到司馬睿對其的疏遠,重大決策,不再逢事便征求他的意見。王導聰慧無比,然為人敦厚正直,他明白皇帝的小心思,仍以大局為重,工作中保持常態,不作計較。

接著,東晉中央下了兩道命令一是,任命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兗、豫等六州軍事,駐軍合肥;二是,任命劉隗為鎮北將軍,都督青、徐等四州軍事,駐軍淮陰。中央稱,這是為了對付北方的石勒。

這兩道命令頗耐人尋味。戴淵,喜歡書法的朋友肯定知道這個名字,他字若思,書法界習慣稱之為戴若思,張懷瓘《書估》將其書法列入第四等。戴淵祖籍廣陵郡,即現在的江蘇揚州,屬於南方當地的士族。前文寫過,司馬睿對戴淵的這次任命,還有掌控祖逖北伐軍的意圖,這次任命,也直接氣死了這位聞雞起舞、中流擊楫的北伐名將。

劉隗,字大連,徐州彭城人,即現在的江蘇省徐州市,也算是南方當地的士族。

弄兩個坐地戶,一個駐合肥、一個駐淮陰,這哪是打石勒?這不是明擺著監視駐守武昌的我王敦嗎?戴淵寸功未立就能節製祖逖的北伐軍,東晉帝國三大軍事集團,劉琨敗亡,就剩我和祖逖,你讓戴淵掌控另一軍事集團,目的何在?

想當年你司馬睿,喪家之犬一樣來到南方,坐地戶江州刺史華軼不聽你號令,不是我王敦幫你剿滅叛亂?312年,巴蜀流民杜弢叛亂,不是我王敦和陶侃幫你剿平?怎麼,我當這個荊州刺史不夠格嗎?

王敦憤憤不平。對人事調整,下屬有所意見,實屬正常,大部分下屬忍忍就過去了。然而,所有的隱忍,都是因為實力不允許,實力允許,誰還能忍?要不就炒了上司另謀高就,要不就另起爐灶自己乾,要不就直接取而代之。司馬睿低估了王敦的實力,也高估了王敦的忍耐度。

王敦與王導不同,按現代心理學氣質類型分類,王導屬於粘液質(林衝)或多血質(燕青、吳用)人格,而王敦的人格?膽汁質(秦明、李逵)。

1仗義正直。

西晉元康九年,即299年,醜女皇後賈南風廢太子司馬遹,遷往許昌,並下令不許任何太子宮的官屬送行。可偏偏有幾個仗義的硬骨頭,冒著殺頭的危險也去送,這幾個硬骨頭就是

太子舍人王敦、太子冼馬江統(前麵講過的《徙戎論》的作者)、太子冼馬潘滔、太子舍人杜蕤(字也是子美,與杜甫的一樣,都稱杜子美)等。

同樣是乾辦公室的,麵對領導的失勢,一個在民主生活會上大罵提拔自己的領導,另一個冒著被處分的危險陪著領導出席最後的接見,前者最後到了總gh,後者最後官至尚書令、行政ceo。

有時,好的品格會贏得所有人的欣賞,包括你的對手。因為,對美好的東西的欣賞和向往,也是人的本性之一。

2自大自負。

王敦的形象可借由《世說新語》豐滿於大眾的眼中。《世說新語》,魏晉的故事會,第九門《品藻》共記載了88則故事,對魏晉時期的著名人物的言行、外貌、風度、氣質等進行了對比性的品味。對王敦,曾記載了這樣一則故事。

東晉四大門閥之潁川庾氏的庾亮(明穆皇後庾文君之兄)曾問王敦,他的四位好友分彆是誰。

王敦,一一列舉後,不忘帶一句“其中王澄最差。”王澄,比王敦小3歲,王敦的族弟,後來也死於王敦之手。

庾亮接著話頭問那誰最優秀?

王敦回答自有人。

庾亮打破砂鍋問(紋)到底到底是誰啊?

王敦有些不耐煩自有公論!

庾亮要是再問,估計王敦會噴出一句“你他媽智障啊,就是老子我啊”。

3不拘小節。

王敦剛當上晉武帝司馬炎的駙馬的時候,第一次在襄城公主府中如廁,見廁所門口放了個箱子,裡麵盛滿棗乾,心想公主就是公主,連廁所裡夥食都這麼哇塞。隨手拿起幾枚放嘴裡嚼著,蹲坑釋放完了夜來香。實際上,這些棗乾,是用來在如廁時堵住鼻子防臭氣的。

這還不算完。如廁結束後,婢女端上一盤清水和一碗澡豆。澡豆,古代民間洗滌用的粉劑,以豆粉添加藥品製成。用以洗手洗臉,能使皮膚滑嫩潤光。王敦見了澡豆,以為是如廁後的小點心,直接把澡豆倒在水裡,拌了拌,端起盤子連水帶豆一飲而儘。

婢女和她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就此誕生了一個成語“澡豆為飯”,形容一個人沒有見過世麵的窘態,早於“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典故一千多年。

這種事前不考慮、事後不介意的豪爽直率,神似後世梟雄張宗昌。

4有一定的自律意識。

如果一個人一味的魯莽任性,在儒家文化為基的國度,基本會早早領盒飯,或不用再打卡就下班了,不可能成為一代梟雄。

王敦身強體壯,荷爾蒙分泌比較旺盛,曾耽於女色。好色也就罷了,老王好的有些過,蓄美妾數十人於家中,整天滾床單,直滾的雙眼無神、麵色青黑。有家臣勸誡大帥彆看您現在身寬體胖跟丁海峰似的,再這樣下去就要變成馬三立了,最差也得變成鞏漢林。

房事被人乾擾,普通人都會煩,更不用說帝王將相們。若是有人拿這些大佬們的房事說事,輕則大嘴巴子伺候,重則杖責直至丟命。王敦?立馬醒悟你不說我還真沒注意到,不過,這事兒最好辦。

言畢,召集美女們開會,然後打開後門,當場遣走美婢數十人。史書上也沒說發沒發盤纏,以王敦的豪爽,應該是發了,而且還不少。

對於正常的壯年男人來說,美色是最致命的誘惑,沒有之一,而王敦一經提點,就能立刻改正,這才是一個梟雄應有的風姿。

5心硬冷血。

關於王敦與王導去石崇家喝酒,席間石崇不斷殺勸酒女以強迫哥倆喝酒,王氏兄弟對此表現迥然不同的故事,在第一部中已述,不再贅述。

如此剛烈勇猛又自恃放曠的王敦,怎能受得了司馬睿的負恩輕慢?

我們王家是東晉開國第一功勳家族,居然得到如此對待!司馬睿的態度,令王敦很受傷,但其也沒立即造反,而是采取了穩步試探反擊的政策。

老王先是給劉隗寫了封信,想與之相交,繼而拉攏。劉隗剛升了官,正對司馬睿感激涕零,哪能鳥王敦?一口回絕。

老王再給司馬睿上了封書,對王導被撤去驃騎將軍的事兒表示不解,希望司馬睿不要聽取小人之言。司馬睿接到信,假裝看不懂,沒回。

三是,當時湘州刺史有空缺,王敦推薦親信陳頒擔任。以往言聽計從的司馬睿,這次,沒準。

奧,我明白了。三次試探後,王敦知道,如果任由司馬睿如此發展下去,老王家非完犢子不可。不能再等了,得進京找司馬睿這小子說道說道去。

322年,王敦以反對劉隗、刁協(兒子刁逵是劉裕的死對頭,被劉裕滅族,後敘),清君側為借口,自武昌起兵。荊州兵,向來是東晉的悍旅,一路順利攻入建康。戴淵、刁協、周顗等重臣被殺,鎮北將軍劉隗逃奔後趙石勒,後死於石虎征討石生的潼關之戰。這次動亂,史稱“王敦之亂”。

有晉一代,典故太多,寫著寫著就不忍舍棄,在這裡插播一下廣告,介紹一個著名的典故“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

死於“王敦之亂”的這個周顗,字伯仁,河南汝南縣人。周顗和兄弟周嵩、周謨,是在西晉動亂時期,最先跟隨晉元帝司馬睿渡江南下的一批人,堪稱東晉的開國元勳。

周顗,活寶一個,當荊州刺史時,帶兵打仗老輸、老挨揍;當吏部尚書時,經常喝醉酒耽誤工作,被西晉監察委查處免官,後因履曆豐、資格老,又複出任禮部尚書。

從工作能力來看,此人實在稀鬆,可司馬睿卻為什麼一直重用他?

因為,他敢進忠言,且天性寬厚、仁愛。中國古代,官員任命,對道德素質的要求,超過對實際工作能力的要求。而周顗敢進忠言,敢到了不要命的程度,符合這種要求。

某日,晉元帝司馬睿大宴群臣,喝的高興時,司馬睿有些忘乎所以的問群臣“今日名臣共聚一堂,就是堯舜時代也不過如此吧?”。飽讀詩書的大臣們,無論是鴛鴦蝴蝶派的,還是新月派的、荷花澱派、山藥蛋派的,此時都變成了彩虹馬屁派,紛紛獻上各種各樣文采斐然的彩虹屁。

忽然,從角落裡幽幽的飄來一句話“哪能,差遠了。”

熱鬨的現場,猶如燒紅的火炭被突然潑了一瓢冷水,熄火冒煙。發出這不和諧之聲的,正是周顗。司馬睿的臉頓時成了個圓嘟嘟紫哢哢的東北大茄子,立即下詔將周顗打入死牢。

過了幾天,司馬睿火消了,把周顗放了出來。朋友們紛紛去為周顗慶賀,慶幸他撿了一條命。周顗卻不在乎有啥可慶幸的,本來就沒犯死罪。

周顗性格又有些癖異,屬於美特斯邦威一類的,思維、行動不走尋常路。他弟弟周嵩,有一次醉酒,抄起一根點著了的蠟燭朝他扔過去你才氣不如我,為何聲望這麼高?

目無尊長,這在封建帝國是極其嚴重的倫理事件,周顗卻衝弟弟嬉皮笑臉臭小子,說不過我居然用火攻。

在玩世不恭的路上,周顗像安踏一樣永不止步,可正是這種癖異的性格,要了他的命。

王敦作亂,從武昌發兵進攻建康,喊出“清君側、誅劉隗”的革命口號時,劉隗勸司馬睿乾掉在建康城內的王氏家族的人。司馬睿顧及到東晉的建立,王導居功至偉,下不了決心。

王導卻嚇了個半死,天天帶著一大幫叔伯兄弟、侄子到宮門口外跪著請罪。周顗與王導是好友,某日,周顗上朝,經過在宮外跪著的王導身邊時,王導大聲喊這個老朋友伯仁(周顗的字),我家這一百來口人的性命,全靠你了!

意思是,讓他在司馬睿麵前替王家求求情。周顗?跟沒聽見一樣,昂頭進了宮中。王導心涼了半截。等周顗從宮中出來時,王導又喊伯仁、伯仁……

伯你個頭伯,周顗還是不理睬,反而邊走邊對身邊的同事笑道殺亂臣賊子,換大官做。

王導的心瞬間跌入冰窖。

等王敦攻入建康,司馬睿被迫下詔,不僅特彆聲明王敦無罪,還任憑他處置朝中大臣。王敦與堂弟王導(二人實際相差10歲之多)商量周顗、戴淵二人,名望極高,是不是應該重用?

王導不做聲。王敦又問不重用,給他們降級?

王導依然不做聲。王敦疑惑,再問殺掉?

王導依然不做聲。

有時,最陰險的表達,就是沉默。

王導內心已恨死周顗,又怕給後世留下害死好友的口實,故沉默以對。很多文人就這樣,少了快意恩仇的直爽和灑脫,多了一份隱忍的虛偽和狡詐。

周顗最終與戴淵一道被王敦處決,二人同出生於269年,同死於322年,年僅53歲。

事後,主持國政的王導清點大臣們給皇帝的奏章時,無意中發現了周顗的奏章,展開一看,大驚失色內容居然全是給他王導求情的!

再向一些大臣求證,原來那天周顗進宮,在司馬睿麵前說的,也全是替他王導求情的話!

王導手握周顗的奏章,渾身顫抖,悲不自勝、淚如泉湧,哽咽著對兒子們自責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其實,伯仁不是因王導而死,而是自己開玩笑開死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開玩笑,一定得有限度

一是開玩笑不帶父母家人。2006年世界杯決賽,意大利隊對陣法國隊。法國隊的核心齊達內被意大利後衛馬特拉齊全場盯防,二人纏鬥中難免存在球衣拉扯、身體接觸等現象,齊達內被盯防的有些上火,說了句你喜歡我這件球衣可以拿去。馬特拉齊我真正喜歡的是你的姐姐。一向溫文爾雅的齊達內聞言情緒失控,一頭撞向馬特拉齊,自己也被紅牌罰下。最終齊達內痛失世界杯,馬特拉齊之言行也遭受到全世界球迷的唾棄。

二是開玩笑不笑人生理缺陷,這點,但凡有點生活經驗的都能體會。前文中涉及到的嘴唇有缺陷的慕容垂,就是此種精神暴力的受害者。可以說人胖,說人瘦,畢竟這都不是什麼醜事兒,而且胖瘦都能自主改變,但是堅決不能笑人矮、笑人醜,矮人多長壽,醜人多有才華,要多給人正向的情緒價值。

三是開玩笑彆玩兒命。周顗周伯仁之死,就是個血的教訓。

王敦攻入建康控製東晉朝政後,環顧左右,自感無人能及,有了篡位的想法。王導則認為,清君側的目的已達到,應維護宗室,表示強烈反對。兄弟二人未達成一致,王敦隻好暫時率軍退回武昌。

323年,47歲的晉元帝司馬睿病死,24歲的晉明帝司馬紹繼位,王導繼續輔政。新皇登基不久,時年57歲的王敦那顆不安分的心,又不禁開始蠢蠢欲動。

王敦不服老皇帝司馬睿,對新登基的青年皇帝司馬紹是什麼心態?兩個字。

不是輕視,而是,忌憚。

為何忌憚?因為司馬紹身上的獨特氣質,堪稱杠精、愣頭青和正義的來福靈。

1杠精。

司馬紹作為司馬睿的長子,卻是個混血兒,母親是鮮卑人。某日,司馬睿抱著年幼的司馬紹,父子間溫情脈脈,司馬睿逗兒子你覺得是長安離你近,還是日頭更近啊?

古有孔子與兩小兒辯日,今有司馬睿與幼子論太陽。

司馬紹隨口道肯定是長安近,你啥時候聽說過有人從日頭那過來?

司馬睿一聽,龍顏大悅孺子可教也。

人一旦有個聰明的孩子,就總想在親朋好友麵前顯擺顯擺,皇帝也不例外。過了幾日,司馬睿大宴賓客,想讓兒子露露臉,於是又問了司馬紹同樣的問題。

司馬紹隨口回道肯定日頭近。

司馬睿方才還如花的笑容頓時僵在臉上你你你,為何改口?

司馬紹小朋友一本正經的解釋道你一抬頭就能瞅見太陽,但能看得見長安嗎?

眾人皆被驚到,堅信這個小皇子不是一般人。長大後的司馬紹更是不得了,尤其是在抬杠方麵,顯示出了驚人的天賦。在某次宮廷的學術討論會上,主題是討論“聖人”的真假,司馬紹單槍匹馬,舌戰群臣,包括王導在內的一幫大聰明,竟被他辯的理屈詞窮,十分尷尬。

一個人成為杠精的緣由,不外乎極度自信和極度自卑兩種。極度自信的人,以自我為中心,你說啥都是錯的,我說啥都是對的。極度自卑的人,即使你說的再對,我也提點兒不同意見以顯示我的存在,不杠你個吐血三升不罷休。

極度自卑的青少年,一般是因三歲之前沒有建立安全感所致。而司馬紹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人,安全感應該不差,因此,其應是屬於極度自信的人。之所以這麼說,還有一個旁證,那就是司馬紹還是個混不吝、愣頭青。

2愣頭青。

322年王敦第一次叛亂時,荊州兵如狼似虎,望風披靡,中央軍一觸即潰。當時所有人都嚇得肌肉痙攣,唯有23歲的太子司馬紹義憤填膺,火冒三丈,跳上戰車就要找老王拚命。

前文所述的神人溫嶠,當時是太子的侍臣(太子中庶子),在一邊苦勸,司馬紹死活不聽,堅持要出戰。溫嶠無奈直接拔劍砍斷了套馬的韁繩,這才攔住了這名愣頭青太子。

楞頭青雖楞,但都是有血性的人。

3正義的來福靈。

司馬紹登基後,十分器重前朝重臣王導,某日君臣閒談,司馬紹問道我們司馬家是怎麼得到天下的?

王導便將司馬懿高平陵兵變、司馬昭弑殺曹髦的曆史娓娓道來。司馬紹聽後掩麵大哭我們祖上如此缺德,晉朝又怎麼能長久啊……

杠精、正義的愣頭青,司馬紹這個脾氣令王敦非常忌憚。在第一次叛亂攻入建康、控製朝廷後,王敦特地召集百官開了個會,會議的主題隻有一個廢黜司馬紹的太子之位。

王敦給廢黜司馬紹的太子之位找了個理由此人不孝順。

刻在中國人文化基因中的儒學,此時雖在北方失去魅力被玄學所取代,可卻隨著衣冠南渡被帶到了南方。儒學,依然是東晉的道德圭臬。不孝順,在儒家的道德世界裡與禽獸無異,王敦找的這個理由不可謂不毒。你一個杠精加楞頭青,怎麼會孝順於父母呢?至少這個“順”字,你司馬紹不可能做到吧?

然而,司馬紹的鐵杆粉絲溫嶠卻給孝順賦予了新的定義治國之道的精要,是長治久安,太子有這個資質,又不曾違背周禮,那就是至孝!

這份針鋒相對的怒懟,懟服了整個朝野,大臣們紛紛勸說王敦。老王無奈,隻得罷手。

如今,老皇帝司馬睿在憂憤中病逝,司馬紹順利登基。57歲的王敦等不急了,畢竟新皇帝比他小整整33歲,再不謀朝篡位,那就真得等下輩子了。

起兵!老子要當至尊!

麵對重重危局,司馬紹臨危不亂。在與心腹們仔細分析之後,他心裡有了底。

王敦雖然在軍事上占優勢,可自己並非沒有勝算。王敦的上一次出兵,主要是因為司馬睿任用刁協、劉隗等心腹壓製琅琊王氏所致,所以朝中眾臣對王敦多有同情。可這一次出兵,王敦就是直接衝著當皇帝來的,道義上就站不住腳。

果然,群臣對王敦的這次起兵均表示強烈譴責,而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人,誰也沒想到。

王導。王導和宗族子弟們有一個共識,那就是“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麵,才是他們琅琊王氏的最佳生存狀態。一旦王敦壞了規矩,好不容易建立起的東晉勢必陷入四分五裂,強敵環伺之下,王氏所付出的心血也將付諸東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老祖宗們總結的總是如此精悍。


最新小说: 一不留神就穿越 凡人打漁我修仙,太平洋是我漁場 末世回溯:時間邊緣的守望者 靈異短篇故事集 毛骨悚然的小故事 混沌衍生羅盤 妖尾:接收動漫角色的我無敵了 龍城探案錄 夢歸夏朝:擁有貔貅血脈不要太爽 王爺不好了,王妃又來吸你龍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