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公,即晉國公宇文護。
這番話傳到周武帝耳朵裡,急得這個青年皇帝直跺腳,他立即召大臣們於大德殿,當麵訓斥侯莫陳崇對宇文護不敬,侯莫陳崇惶恐謝罪。
宇文護自然不是什麼胸懷寬廣的人,當天夜裡就派兵衝進侯莫陳崇家裡,逼令其自殺。
周武帝為行韜光養晦之策,麻痹宇文護,連侯莫陳崇也犧牲了。無論你是八柱國還是九柱子,在至尊眼裡,都是棋子。
為進一步麻痹宇文護,周武帝又下了道詔令以後從詔誥到各個機關的文書,不得稱呼宇文護的名字,以顯尊重。
“將欲奪之,必姑予之”?冷不丁被如此禮遇,宇文護想起了《老子》中的這句名言,對小堂弟給射向自己的糖衣炮彈有些警覺。
然而,周武帝隨後射出的一顆糖衣核彈,徹底摧毀了他。
宇文護的母親閻氏,曾被北齊俘虜,流放在北齊的中山宮。後來,宇文護聯係上了北齊的武成帝高湛,表示希望北齊能夠把母親送還,雙方結為友好鄰邦。
北齊答應了,閻氏在離彆三十多年後回到了北周。
親母在異國顛沛流離三十餘載,宇文護的悲痛心情可想而知,如今回到自己身邊,宇文護的狂喜之情也可以想象。母親回來後,宇文護想方設法的讓母親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極儘孝道。
更令宇文護感動的是,小堂弟皇帝,比他這個親兒子還孝順。
周武帝宇文邕對閻氏,比對自己的親娘更親,不僅以最高規格照顧她的飲食起居,還隔三差五的親率家人前去行禮看望。
“凡所資奉,窮極華盛。每四時伏臘,周主帥諸親戚行家人之禮,稱觴上壽”。
宇文護被這個小堂弟感動的一塌糊塗,最終也被小堂弟的糖衣核彈炸的粉身碎骨。
572年的一天,宇文護從同州返回長安,周武帝約他一同去見太後(吒奴太後),宇文護毫無防備,滿口答應。
周武帝一邊走,一邊掏出一篇《酒誥》遞給對宇文護並交代太後年紀大了,卻不愛惜身體,喜愛喝酒,我勸了好多次她不聽,還得你去勸,到時煩勞你把這個念給她聽。
這還不簡單,宇文護滿口答應。
二人到了太後房間,請過安後,宇文護就按照堂弟小皇帝的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起了課文《酒誥》。正讀的專心時,周武帝舉起一根玉珽,猛的砸向他的腦門。
宇文護猝不及防,被擊倒在地。
玉珽畢竟不是狼牙棒,宇文護未馬上斃命,隻是捂著頭在地上翻滾。周武帝忙喊站在旁邊的親信宦官何泉,令他抽刀砍殺宇文護。
誰知,關鍵時刻沒卵的就是不行,太監何泉心慌手顫,連砍幾刀,都沒有砍中宇文護的要害。
宇文護早年追隨叔叔宇文泰,與東魏連年交戰,算得上百戰名將。時年又隻有59歲,還是壯年,如果起身反擊,絕不是文弱青年宇文邕所能應付的。
危急時刻,躲在一旁的周武帝的弟弟宇文直跑了過來,手起刀落,宇文護才應聲斃命。
北周國祚總共隻有24年,宇文護卻獨掌大權17年,死了,也值了。
讀南北朝曆史時,經常看到有些文章提到,宇文直是周武帝的舅舅,原因是《資治通鑒》中說衛公直,帝之母弟也。
此處的帝之母弟,不是說是皇帝母親的弟弟,而應是皇帝同母兄弟的意思。
宇文護被殺後,周武帝除去了心頭之患,開始了一係列的改革措施,使北周逐漸強大起來。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一項重大改革,至今仍充滿著較大爭議和詭異迷幻的色彩。
滅教。
儒學,讓人入世,而佛教,則教人出世。佛教自東漢明帝傳入中國中原地區,曾經數度輝煌,第一次興盛,就在南北朝時期。
當時,民眾對佛教的狂熱十分驚人,如有的人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鳥,有的人,則把自己的手指點燃,直燒的皮銷骨裂。何故乾出如此自虐之舉?
這叫燃指供佛,表示有修行的大菩薩,能舍棄世間的一切物質享受,也能舍棄自己的臭皮囊身體。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梁武帝蕭衍更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甚至一再想出家為僧,對豺狼一般的侯景一再縱容導致南方迎來一場空前的大劫難。
當時的僧尼還享有很多的特權,寺廟擁有大批土地可收租,僧尼還能免除徭役。
盛極必反,宗教也一樣。在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曾發生過三次較大的規模反佛教運動,分彆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由於這三位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武字,史稱為“三武滅佛”。北魏太武帝滅佛前文已有所敘述,現在再來看北周武帝。
567年,一個叫衛元嵩的人就給周武帝上書,認為“唐、虞無佛圖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國,則會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為本,安樂含生,終不苦役黎民。”
衛元嵩,著名易學家,其有一部著作聞名天下《元包經》。
中國易學分為三派,即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衛元嵩屬歸藏易大家,後在四川什邡的紫極觀隱居。唐代追封其為“希微真人”,宋代時又為他建“衛先生祠”。
572年周武帝誅殺權臣宇文護後,於次年12月,乾了一件在中國宗教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一件事兒。
他召集道士、和尚、文武百官,對佛、道、儒三教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一次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帝升高坐,辨釋三教先後,以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後”。
請注意這個排序,意味深長。周武帝把佛教放在最末,明眼人一眼就看出了其意圖。帝國至尊對此已有態度,然而,有些佛教徒還是不明就裡,一個勁兒的爭辯佛教應當在道教之上。
帝王定了的事兒,其他程序隻不過走個過場,這點兒,千百年來未曾改變。574年5月15日,周武帝直接下詔,“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並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儘除之。”
不僅在本國如此,577年,周武帝率軍攻入齊鄴城,又將此政策帶到了北齊。當時北齊佛風一樣興盛,宇文邕決心將尊儒滅佛的政策也在北齊強行推行,共毀寺廟4萬座,強迫300萬僧尼還俗。
300萬僧尼,相當於當時總人口數十分之一。這些人,被重新登記為國家普通勞動者,意義何在?一是為國家補充了勞動力;二是為國家增加了兵源。
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作為舶來品卻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自然有其獨特的生存之道。按照佛教的因果之說,“三武滅佛”中始作俑者都沒有好的下場。
魏太武帝拓跋燾,能征善戰、英明神武,卻窩窩囊囊的死於一個閹人宗愛之手,可謂離奇。力勸拓跋燾滅佛的大臣崔浩,自如日中天到被滅族,臨刑前被士兵們往身上撒尿,受儘侮辱。而與其同宗的信奉佛教的崔模、崔頤等人則得善終。一手締造“會昌中興”的唐武宗,滅佛後不久就因服用丹藥暴斃,年僅32歲。細思極恐的是,丹藥,恰恰是本土宗教道教的產物。
其實,除“三武”外,滅佛的皇帝一共有4位,還有一位是後周世宗柴榮。所以後世又有“三武一宗滅佛”的說法,而柴榮,也於38歲那年暴斃,政權也被趙匡胤奪走。
周武帝宇文邕?壽限35歲,生平後文再敘。篡周建隋的隋文帝楊堅,卻反其道而行之大興佛教,其舉動更耐人尋味兒。民間甚至有宇文毓托夢楊堅的傳說,更為這一舉動添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因此,佛教徒們認為,佛教流傳的因果報應在這4位皇帝身上是存在的。其中的玄機與真假,世人自悟。老王不好評判,因為,老王是簽過不信宗教承諾書的。
看完北周,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王朝的風雲變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