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電腦,我能操縱億萬太空戰艦!
材料實驗室主要進行的是關於高抗疲勞,同時兼顧出色的抗高溫和抗輻射性能的材料的研發。
陳嶽預想之中的核動力飛船,其加速能力至少也要達到10米每平方秒的地步——大約類似於地球重力。
且,這種加速能力還要能維持一段時間,怎麼也得持續維持一分鐘以上。
發動機隻能裝在飛船尾部。要依靠尾部這裡的推力,推動整艘龐大的飛船以10米每平方秒的加速度改變運動狀態,且還要持續一分鐘,且還要多次反複加速,可以預見飛船整體將承受到多麼巨大的壓力。
現有的一切材料全部無法滿足需求。陳嶽必須要開發足夠先進的新材料,再輔以工程學上的手段,譬如更加合理的布局,更多的承重龍骨之類,才能達到最終目的。
材料實驗室下屬高達60餘個分實驗室,分彆進行上萬種新型材料的研發及製造實驗任務。除了合金之外,陳嶽還涉及到了納米材料、高分子材料、分子聚合物材料等等。
通訊實驗室,各種高可靠性的新型通訊設備正在研發之中;電氣實驗室,各種高可靠性電器設備正在高輻射環境之下承受摧殘……
時間慢慢的流逝著。轉眼間便是50年時間過去。
此刻已經是新曆464年了。
連續五十年的辛勤研發,陳嶽還是未能將最終的核動力飛船造出來。
“哎,科學研究就是這樣,沒有一丁點的捷徑可走。一點一點的積累,一點一點的迭代,唯有如此,隻能如此。”
陳嶽再一次體會到了這個真理。
“隻是希望在這段時間裡,那些外星文明沒有注意到我吧……”
不過在這五十年的時間之中,陳嶽也不是沒有一點收獲。至少,各大實驗室都有了一定的進步,技術已經迭代了十幾輪,相比起最初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隻是最終性能仍舊無法達標而已。
並且,在這段時間之中,陳嶽的芯片工藝再一次得到了突破。
5納米之後的新一代工藝,是3納米。3納米工藝的芯片,已經是巔峰期的人類文明所達到的技術了。此刻,陳嶽在芯片工藝上,終於和巔峰期的人類追平。
新的3納米工藝超算已經建成。相比起陳嶽此刻所使用的超算,其算力再度有了高達10倍的提升。
也正是因為算力再度提升,陳嶽才能支撐住愈發龐大的算力需求。
要知道,科研越是到了後期,對於算力的需求便越是恐怖。哪怕已經興建了眾多次級超算用於承擔大部分科研計算,陳嶽在這其中隻起到了類似於“人”的作用,他掌握的算力仍舊在被快速吞噬。
算力需求的快速暴增,讓陳嶽心中有一點憂慮。
因為矽基芯片的技術上限,自己已經快要觸摸到了。
3納米工藝之後是2納米。
2納米工藝便是矽基芯片最高的工藝了,之後不可能再進步,不可能有1納米,或者零點幾納米的工藝出現。
因為芯片工藝一旦小於2納米,芯片的不同的電路之間,電子便會因為量子隧穿效應直接穿透,導致電路失效。
“必須要有新的計算機發展模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