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嶽想著。
這需要一條全新的計算機發展路徑。
目前來說,唯一有希望超越矽基極限的,便是量子計算機技術了。
“該抽出一點算力進行量子計算機技術的預研了。”
於是一座量子實驗室便拔地而起,量子計算機技術也開始了研究。
另一方麵,核動力飛船相關技術也在全麵推進之中。
時間仍舊在飛速流逝著,陳嶽便這樣全神貫注的投入到了各學科的研究之中,不知日月。
就像是水一直滴,石頭也會被擊穿,又像是繩子一直鋸,木頭也可以被鋸斷一樣,那堅硬的科學壁壘,在陳嶽上百年如一日的辛勤攻關之下,在一點一滴的性能提升與技術迭代之下,終於出現了鬆動。
這一天,離子推進技術終於出現了重大突破。
全新一代的離子推進器,其總質量已經降低到了500噸的樣子,推力則提升到了可以推動一塊大石頭的地步。
這已經是極為驚人的進步。這意味著陳嶽至少在離子推進方麵的技術已經遠遠超過了巔峰期的人類。但陳嶽絲毫沒有自滿。
“還不夠,還要繼續改進。”
時間慢慢來到了新曆528年。
此刻,距離陳嶽啟動核動力飛船研究已經過去了足足114年。
離子推進實驗室裡,新一輪的離子推進實驗開始。
“供電自檢正常,設備自檢正常。3,2,1,點火!”
龐大的電力供應之下,一個直徑僅一米,厚度有半米,總質量僅有09噸的小巧離子推進器立刻噴射出了亮藍色的,看起來極為熾熱的光芒。
超導技術之下,電力被損耗極低的轉變為了離子的動能,然後以極高的速度從尾部噴出。離子的高速噴出則帶來了極為龐大的反推力。陳嶽看到,承受發動機推力的高強度鋼材,在這一刻出現了輕微的形變。推力數值感應器上,那數值瞬間飆升……
在這一刻,陳嶽有了一種熱淚盈眶的衝動。
“一百多年時間,常年50以上的算力投入,幾萬座工廠,幾萬座實驗室,從開始到現在用廢了上億台機器人,一點一點的積累,一點一點的改進,終於是造出來了啊……”
實在是太過艱難,太過不容易了。
如果以gd計算的話,便等於陳嶽將自己gd的至少9投入到了核動力飛船的研發之中,且持續了100多年,才最終將它研究了出來。
9是什麼概念?要知道,地球時代,一個國家的所有軍費投入,通常也就在3左右而已。以及,陳嶽的社會運轉模式損耗極低,整體誤差率僅在3以下。而人類社會的整體誤差率高達95以上。
陳嶽的這9的投入,基本上相當於整個人類社會什麼事情都不做,專門隻做這一件事情了。
但就算如此,陳嶽也耗費了足足100多年時間才完成研發。
“這才是我真正的優勢所在啊。沒有內耗,沒有誤差,沒有浪費,可以極為高效的全神貫注的投入到科學研究上去。”